为什么人会被需要肯定
你是否曾疑惑,为何有些人似乎总是吸引更多的资源和善意,仿佛被偏爱所笼罩?在生活中,我也曾对此感到困惑,深入学习心理学后,我发现这一切背后所遵循的,其实是精准的吸引力法则。
想象一下,自己成为一个“情绪充电宝”,能够承接他人的情绪,再给予适当的回应。去年,公司新来的老陈领导,在我因工作受挫而情绪低落时,他并非责备,而是接纳我的情绪,并提供了帮助。这种被看见的感觉,让我觉得他是最懂我的人。正如心理学家卡耐基所言,人最深层的渴望是被看见。老陈领导的做法,完美契合了这一心理机制。那些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往往都能像“情绪充电宝”一样,在我们焦虑时给予安慰,迷茫时指引方向。
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我们可以尝试在与人交流时,多进行正向解读。比如,将“这个方案风险很大”改为“我们可以准备个Plan B”,将“孩子确实闹腾”改为“这孩子创造力强”。你会发现,人类对包容感的渴望超乎想象。
再来看看“制造被需要的感觉”这一法则。我表姐在社区开了一家小超市,生意一直很好。她不仅卖商品,还乐于助人,通过帮助邻居们解决各种问题,赢得了大家的信赖和喜爱。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所有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的困扰。反过来,通过帮助别人解决麻烦,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求助时,表达具体需求并适度示弱,比如:“张总,这个数据只有您能讲透,能耽误您三分钟吗?”这样既表达了需求,又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重视。
吸引力法则的第三层是永远保留20%的神秘感。我有个女性朋友交了个男朋友,他总是能在约会时留下悬念和钩子。比如聊到喜欢的电影时,他会说还有一部更精彩的没分享过;谈及旅行经历时,也总是留有一些未解之谜。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说,未知区域才是吸引力的永动机。把自己活成一部“连载小说”,而不是一本“使用说明书”,吸引力自然会翻倍。
吸引力法则的高阶用法是帮助他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当我们学会如何承接别人的情绪、满足他人的价值感、点燃对方的好奇心时,全世界都会愿意向我们靠近。尝试这些建议,你会发现生活正在悄然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