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反感亲戚


小时候,随着父母走亲访友,那些温馨的时光里,总是弥漫着美食的香气。

稍远的亲戚,偶尔的借宿一晚,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也成为了难忘的记忆。

步入二三十岁的年纪,开始与远在他乡的亲戚保持联系,互相关照,寻找工作的机会或是好的建议。

当岁月的车轮驶过五十载,对于人情世故的看法逐渐变得淡然。许多关系如同鸡肋,留之无味,弃之又觉可惜。

对于亲戚的来访,如今总带着一种不乐意的情绪。若是需要借宿,更是眉头紧锁。

亲戚,虽多却也不过是走过场的形式罢了。有人说:“亲戚就是某些场合必须出现的人。”无论是红白喜事,人们聚在一起,但散去后,往往只剩下“一地鸡毛”的场景。

虽然亲戚间有时也会带来欢聚的时刻,但更多的是匆匆忙忙的相聚,往往因为有什么事情需要见面。即使三代人都算作亲戚,真正常联系的人却寥寥无几。

待人再好,也难免有闲话。好酒好菜待客只是表面上的客套,人的内心却有着不同的想法。有时主人想尽办法对客人好,但客人在背后对主人的评价却不尽如人意。你对亲戚一万次好,有一次不好,那么亲戚就认为你不好,这实在让人难受。

礼品在亲戚间的交往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礼品的交换往往像是一场交易,礼尚往来中充满了对等的期望。即使礼品再贵重,也似乎难以抵消人情往来中的某种不平衡。

血脉再浓,也难敌岁月的冲刷。有些亲戚因距离的遥远而变得陌生。“三年不,当亲也不亲”,这句俗话道出了距离的威力。即使在《西游记》这样的神话故事中,曾经的拜把兄弟在多年不见后也变得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