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诵读
春秋之时,晋侯与秦伯联手郑国,非为其他,皆因郑国对晋无礼且暗中与楚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而秦军则布防在氾南。
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伯进言道:“危矣!若能派烛之武面见秦君,必能令秦军退兵。”郑伯思虑再三,最终采纳了此计。烛之武辞以年老,然郑伯激励道:“早用你,或可更安。今急而求你,实乃朕之过也。然若郑国,你也难逃其咎。”烛之武听罢,深明,答应出使秦军。
夜幕降临,烛之武以绳索系身,冒险出城,拜见秦伯。他直言道:“秦、晋郑国,郑国已自知不保。然若灭郑对君有益,愿以此事烦劳贵国者。越国以鄙远之地,君知其难也。何必要灭郑以助邻国呢?邻国的强大即君之薄弱。若舍郑国而以之为东道主,使贵国使者往来无缺,君亦无所害也。”烛之武又提及秦、晋往事,晓以利害关系,使秦伯心生退意。
子犯建议晋文公攻击秦军,然而晋文公却认为不宜轻举妄动。他解释道:“非夫人之力,朕不能至此。借人之力而背弃之,非仁也;失其盟友,非智也;以冲突代和睦,非勇也。”遂决定撤兵。
在此处我多言一句,读学之日并不仅限于某个特定的日子,其实每天都可以是读书的日子。就像我在这平静的日子里分享一些古籍故事,书香的气息仿佛四处弥漫。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左传》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故事——《烛之武退秦师》。
故事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当时郑国遭遇了生死存亡的危机。而晋文公与秦穆公的智谋和胆略更是令人钦佩。特别是烛之武的一番言辞,竟能使秦穆公权衡利弊后不仅退兵还与郑国结盟。而晋文公在部下的建议下仍能保持理智和冷静的判断力。
然而文章的主角是烛之武。虽然他最初有怨气但最终还是顾全大局、放下前嫌出使秦军。他言辞巧妙、深思熟虑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化解了危机使得秦穆公认识到了“亡郑以陪邻”的害处真可谓是“曲线救国”。他首先从地理角度分析了灭郑对秦无益而对晋有益的道理;其次又揭露了晋文公不守信用的行为;最后以三言两语便化解了危机。这充分说明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和作用是巨大的可以带来安宁也可以招致祸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