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二赏析
“白日”还是“红日”
——论《登鹳雀楼》中的“白日”意象
王传学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被誉为写景喻理的绝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因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关于首句的“白日”,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白日”是“红日”之误。这一辨析并不必要。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时代审美来看,“白日”的使用更加贴合诗歌的整体意境。
在古代诗歌中,“白日”意象早有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审美象征。特别是在建安及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白日”意象在诗歌中处于中心地位。而“红日”或“赤日”则到唐代及以后才逐渐增多。唐代诗人崇尚汉魏风骨,他们在继承前人诗歌传统的也继承了前人诗歌创作中的意象选择,其中就包括了“白日”意象。
在唐诗中,“白日”一词常用来形容太阳的亮度高、体积大、西落等自然属性。它强调了太阳的光辉照耀感,给人一种辉煌灿烂的感觉。“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并不是指太阳的颜色,而是指太阳的亮度及所呈现的景象。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的太阳往往呈现出白色,因此用“白日”来形容此时的太阳是符合人们当时的观察和审美习惯的。
从诗歌的艺术效果来看,“白日”的使用也更加符合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在这首诗中,“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相映成趣,共同营造出一种壮阔辽远的意境。而如果将“白日”改为“红日”,虽然也能表达落日的意象,但可能会诗歌的整体和谐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