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黄芪和生黄芪的区别


再谈黄芪之炮制妙法。

前述我们已经探讨过黄芪的加工净制与切制,此番我们进一步深入,讨论其炮制之法。

或许有人好奇,炮制与炮炙这两个术语之间的差异。其实,炮制涵盖了中材从原始状态到饮片的全过程,而炮炙只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中学领域,炮一字常与火相关,如火炒或火烤。制则意为制造、制作。以典《炮制通则》的划分为例,炮制分为四大类别:净制、切制、炮炙和其他。

今天我们要重点谈谈第三类:炮炙。

炮炙一词中的炙,其本意是指烤肉。炙字上部虽然形似月字,但与月无关,而是与肉相关。在中炮制中,炙法是一种将材与液汁辅料同炒,使辅料渗入材内部的方法。

根据《炮制通则》的规定,炙法包括多种形式,如清炒、加固体辅料炒、加酒、蜜、醋、盐水、姜汁、油等液体辅料的炒制,以及制炭、煅、蒸、煮、炖、煨等多种方法。

就黄芪而言,现行《典》中主要采用的炮炙方法是蜜炙黄芪。其制作方法为:取黄芪片,按照蜜炙法(通则0213)炒至不粘手。

除了蜜炙外,古代医书籍如《雷公炮炙论》、《银海精微》、《本草纲目》等也有关于黄芪炮炙的记载。这些书籍提到了各种不同的炮炙方法,如蒸、煮、姜汁炙、盐水炙、油炙等。

宋代的《圣济总录》更是列举了多种黄芪的炮炙方法,包括蒸、煮、炙、炒等。而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则详细描述了一种复杂的用防风和五味子配合泡制黄芪的方法。

尽管现代典主要采用蜜炙法,但各地的炮制标准中仍保留了各种辅料的炮炙方法。

本次关于黄芪的炮炙探讨就到这里。期待下一话我们将深入探讨更为复杂的九制黄芪。

敬请期待:

正哥闲话黄芪系列 第十二话

九制黄芪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