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放桃枝
小时候,每当端午节来临,父母总是提前为我们准备五彩线、香囊等配饰。他们会在清晨的时候,轻轻为我们戴上这些配饰,让我们在睡梦中感受到节日的温馨。
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用浸泡着艾蒿和桃枝的水来洗脸,这个独特的仪式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
早餐桌上,白白胖胖的糯米粽子散发着粽叶的清香。蘸上白砂糖,轻一口,那软糯香甜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这些,伴随营口人长大的端午节习俗还有哪些呢?它们又有着怎样的来历?
在营口地区,端午节早晨的一个重要习俗是插艾蒲和挂布猴。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口的东侧挂一束由桃树枝、艾蒿扎成的把子,下面还拴有身穿黄马褂、手拿金箍棒的小布猴等物品。这一习俗源远流长,至今仍然盛行。据《盖平县志》记载,这一习俗源于五月五日为端阳节,人们用艾蒿、桃枝等物来解。门悬黄布猴寓意扫除灾祲,纸葫芦则寓意可盛饵。现在市场上的把门猴形象多为孙悟空,手里的扫帚变成了金箍棒,纸葫芦和纸桃等物品仍然保留。
营口人过去不论男女,端午节时都会佩戴一个五彩佩饰,上面会钉上小扫帚、小布桃、小葫芦或小粽子等物品。青年男女还会佩戴香荷包。在清朝和民国时期,人们还会戴上新肚兜,上面绣有、大公鸡等图案,寓意吉祥。
戴五彩线是辽南的普遍习俗。端午节的早晨,孩子们的手腕和脚脖都会被系上五彩线,脖子上还会系上装满香草的小荷包或小布桃。等到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场雨时,孩子们便会将五彩线解下来,让它随着雨水飘走,寓意驱灾祈福。
除了以上习俗,挂钟馗像、采、吃粽子也是营口地区端午节的传统活动。钟馗像是最好的镇宅驱邪之物。辽南农家多会在端午节时挂上钟馗像。采则是为了去毒、防止蚊虫叮咬。营口地区包粽子用的基本是苇叶,包成三角或四角形。在馅儿的选择上,水田区多用江米,旱田区以黍米即大黄米为主。
端午节,安康!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是营口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