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为什么有气液平面
【深入解析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具体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它包括了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和未定型结肠炎等多种类型。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CD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据相关统计,约20%-30%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在儿童期就被诊断出来。年龄越小,症状往往越严重。
关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大量的肠道细菌可能诱发过度的肠免疫反应,对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造成肠损伤。遗传因素在此病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本病具有明显差异和家族性。城市儿童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和山区,感染、吸烟、饮食、肠道菌群、居住地气候等都可能参与了发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除了肠道表现外,还可能伴随风湿性脊柱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
在机理方面,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失调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和B淋巴细胞等释放的抗体、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引发和炎变。
在病理方面,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影响结肠及,偶尔会影响回肠末端。病变呈弥漫性、连续性分布,多位于层。镜检显示非特异性炎症,多局限于层及下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在临床表现上,UC和CD都有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呈黏液稀便、脓便或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可能引发肠、肠狭窄、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CD患儿因常累及回盲部,多有绞痛或性锐痛,腹痛部位多在右下腹,呈阵发性发作。而UC患儿的肠道损害多先出现在远端结肠和乙状结肠,因此腹痛多在左下腹。
在诊断方面,可以通过MRI或MRI双重造影来显示肠、肠壁和肠腔外的结构,MRI因具有极好的对比、多平面成像和无辐射的特点,在儿童CD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腹痛、腹泻、便血和体重减轻等症状持续4周以上的患者,结合肠外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做出诊断,并需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
在治疗方面,可以通过饮食与生活调整、内科治疗、生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来应对。生物治疗中的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是维持缓解CD最有效的物。手术仅是对并发症的处理,当出现窦道或肠梗阻等并发症时也需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