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式双离合为什么不好


双离合变速箱可视为手动变速箱的一种进化形态,其独特之处在于拥有两组离合器,一离一合分别掌管奇数挡与偶数挡。通过电子调控及液压推动技术,离合器的自动接合与分离得以实现,从而达成自动化换挡。

双离合变速箱通常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从外表看,二者似乎毫无差异,但其内在的离合器散热系统却大相径庭。

在汽车的换挡过程中,变速箱依赖离合器切断与发动机的连接,并借助同步器消除齿轮间的转速差异。当齿轮顺利啮合时,离合器再次接合,动力得以输出,完成换挡动作。这一过程与手动变速箱的操作逻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其它类型的变速箱相比,如AT依靠齿轮和液力传动,CVT则通过钢带传动,双离合则依赖离合器片的摩擦进行动力传输。在换挡时,离合器会适时地分离与接合,以实现平滑的换挡操作。

具体来说,换挡时先拉起离合器,使其与发动机飞轮保持距离。选择合适的挡位后,松开弹簧压力,使离合器与飞轮接触,依赖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完成接合。

老驾驶员的“离合半联动”状态,实际上是离合器片承受的压力不足以克服飞轮的转矩。而双离合的摩擦传动方式,虽然带来了换挡的便捷性,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

长时间的走走停停,特别是保持半联动状态,会对离合器片造成严重磨损。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双离合变速箱温度迅速上升,触发过热保护机制。

尤其是干式双离合,其离合器片没有任何润滑和散热系统,完全依赖行驶中的风冷。在堵车、频繁起步换挡、低速行驶等情况下,其运行效率会大打折扣。

由于这种局限,干式双离合很难与大排量发动机匹配。大扭矩的输入可能会迅速烧毁离合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湿式双离合应运而生。

湿式双离合将变速箱和离合器模块整合,利用变速箱油对离合器进行润滑和散热。变速箱油不仅能够吸收摩擦热,还能使离合器片的磨损更为可控,有效避免过热保护的问题。

经过这样的改进,双离合能承受的扭矩得到提升,使得湿式双离合能够匹配中大排量发动机。当前市场上采用干式双离合的车型多以德系大众和韩系现代为主,主要为旗下入门小排量车型。

无论是厂家如何调整换挡逻辑还是升级硬件,结构本身的限制仍难以避免。汽车制造商选择干式双离合,从商业角度考虑,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追求更高的利润。对于消费者而言,若预算有限或对动力无过高要求,可考虑选择干式双离合车型;否则,应尽量避开干式双离合变速箱的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