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公司为什么会亏损
垄断现象在经济学中屡见不鲜,不少企业凭借自身优势获取垄断利润。许多都制定了《反垄断法》,旨在防止某些企业在行业内形成垄断后不顾社会效应任意加价,从而获取超额利润。
以滴滴为例,其在市场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滴滴是由滴滴、快的和优步合并而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未能充分行使反垄断法的职责,使得滴滴得以诞生并发展。
在出租车领域,滴滴所占份额或许并不突出,但在网约车市场,其市场份额高达90%。这样的市场份额足以让滴滴在提价方面具有巨大的话语权。令人惊讶的是,滴滴却出现了亏损,金额高达2018年的110亿左右。滴滴的领导也坦言,自公司成立以来,已经七年未曾盈利。
一个行业垄断巨头居然无法盈利,这引发了人们的困惑。滴滴拥有高抽成比例,为何仍面临亏损?新年过后,滴滴宣布准备过苦日子,裁员比例达到15%,非主营业务也要拆掉2000人左右。这让人不禁苦笑。
或许可以将此视为滴滴调整产业布局的尝试,也可以看作是其与大股东持续博弈的呐喊。无论如何,滴滴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垄断并不带来垄断利润”。
究其原因,从滴滴的布局中可见端倪。为了建设护城河,滴滴上下游布局共花费45亿美元,投资了多个领域。尽管名义上是为了形成产业链,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些投资大多以失败告终,成为滴滴亏损的重要原因。
现在,滴滴调整策略,裁撤非主营业务。这些投资领域的裁撤势必会造成既成事实的损失。这是垄断带来的必然结果——决策超越了行业的约束范围,随心所欲。滴滴的上下游布局是垄断后没有行业约束和制衡的结果,时间长后,市场验证这些投资大多为无效或低效投资,甚至是失败投资,这就是交的“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