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在当今高等教育领域,教师评价以破除“五唯”为导向,坚决摒弃了以刊物决定文章质量的陈旧观念,同时也打破了论文“SCI至上”的固有思维。那么,在破除旧有评价模式之后,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公正地评判和释放应用型人才的潜力、青年人才的创新力以及紧缺人才的价值呢?南京农业大学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赋予应用型人才更多舞台

每年,从选种到播种、再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像南京农业大学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团队的刘世家这样的专家。他们默默无闻地在田间地头耕耘多年,为农民的收成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刘世家用20年的时间培育出多个水稻新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成果虽不显于一时,但功不可没。

针对此,南京农业大学在职称评定上为应用型人才设立了专有通道,不仅在上给予他们更多支持,还在实际操作中依托KPI考核,让应用型人才在职称、待遇等方面不再坐“冷板凳”。

为青年人才松绑,激发创新活力

青年学者汪鹏回国后,加入南京农业大学的环境生物学团队,并在专家的指导下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高校教师评价的背景下,学校坚持对青年人才的“定量”与“定性”双管齐下的评价方式。通过发展性评估,学校对青年人才进行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既看论文、专利等成果,也注重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潜力的判断。

此举旨在为青年人才营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科研道路上能够更快地成长和进步。

为稀缺“好苗子”提供肥沃土壤

在很多人看来,科辅岗位与高级职称似乎有着较远的距离。南京农业大学的实验员马洪雨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突出贡献,成功评上了教授级高级实验师。这不仅仅是个例,更是学校对稀缺人才给予重视的体现。

南京农业大学根据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不同潜能,建立了完善的用人评价机制。学校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提供发展支撑和平台与环境,让稀缺的“好苗子”能够在学校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