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个人做事有条理


各得其所之妙

“各得其所”是语言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源自古人的智慧,寓深邃的哲理。此成语原意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满足和恰当的安排,而今则被广泛运用于描述理想的状态和场景。

在古代文献《周易·系辞下》中有这样的描述:“日中为市,招徕天下之民,集结天下之货品,公平交易后各自离去,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心仪之物,每个人都处于最舒适的位置。”这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理想交易的画面。

随着时光流转,这一理念在《汉书·东方朔传》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书中记载,元元之民在汉朝时期都能各安其所,各得其所。比如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她晚年得子,对儿子昭平君十分宠爱。在公主病重之际,她仍担心儿子未来可能因无人管束而重,于是向汉武帝请求以重金预赎其死。

尽管汉武帝为了安慰公主答应了她的请求,但当昭平君因无人而逐渐变得骄横,最终因醉酒时,汉武帝还是决定依据处置他。尽管这令他心痛不已,但他的决策也得到了太中大夫东方朔的理解与支持。东方朔向汉武帝敬酒时说:“陛下您在赏罚之间明察秋毫,不论亲疏,都能做到各得其所。天下的百姓都会因此而安居乐业。”

在之风的熏陶下,老师们的巧妙安排使得同学们在班级活动中各展所长,每个人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光。这样的环境使得每个学生都感到满足和快乐。

近义词:

人人得其所:意味着每个人都得到了他应得的东西或位置。

各安其位: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感到安全和满足。

反义词:

混乱无序:形容事物混乱,没有条理和秩序。

颠倒错乱:形容事情的发展或说话的条理混乱,没有逻辑性。

“各得其所”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追求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发光。

无论是市场交易中的公平互利,还是汉朝皇家的亲情与法理之间的权衡,亦或是老师们的之功,都体现了“各得其所”的深刻内涵。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中实践这一理念,让“各得其所”成为社会和谐的美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