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懂我说说心情短语
本文要点:理解
昨天与友人交流育儿经验时,我深有感触地听到一个故事:
当这位父亲下班回家时,他发现家中的小公主正聚精会神地盯着手机屏幕。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和担忧,他郑重地提醒孩子不要过度看手机以免对眼睛造成伤害。但出人意料的是,平时温顺的孩子却因不满其误解而生气,噙着泪花,哭诉“爸爸不懂我!”这让这位父亲深感困惑和挫败。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谈谈儿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理解。
一、“希望你更懂我”
大家或许还记得近期的一则令人心痛的新闻,一个十几岁的初中生在学校被母亲责骂后选择了跳楼。这其中,孩子母亲和老师都不明白为何孩子会做出如此激烈的举动。从孩子还在襁褓中到学会走路、说话,父母常常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孩子的需求。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当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为什么我们反而越来越不了解他们呢?孩子的愤怒究竟源于何处?
当孩子说“你不懂我”时,实际上是在渴望得到我们的理解。这种“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接纳和肯定”。每个成长阶段的孩子都在从外界学习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他们所说的“懂”,更是希望与父母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结和信任。
二、为何孩子需要“被懂得”
不仅仅是孩子,每个也都渴望被他人所理解。这是源于人类心理的“自我印证”需求。孩子努力于一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周围人却以结果不佳来评判他们,否定他们,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否定自己……作为孩子最亲密的父母,更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被懂得”。
亲子关系中,父母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依靠,应通过理解和懂得提高孩子接纳自己、喜爱自己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父母都希望与孩子建立那种清澈的、令人艳羡的亲子关系。
三、尊重与倾听的艺术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完全感同身受”是难以做到的。父母与孩子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同,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要做到完全理解对方确实不易。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尊重和倾听。
例如,开朗的父母可能会生养出内向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差异,父母应如何应对?如果无法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只是一味地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成长,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期待从何而来,亲子关系就可能渐行渐远。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被懂得”,想与孩子成为朋友,你可以尝试以下小技巧:
1. 尊重孩子
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要以长辈自居,不带偏见和其他情绪,平等地对待他们。全神贯注地倾听和理解孩子的观点、想法和情绪。即使你不认同孩子的看法和做法,也要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自己。可以通过重复询问或非经验之谈的方式让孩子感觉到你在努力地理解他们。
2. 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不仅包括听,还包括对所接收信息的确认。很多时候父母在了解事情后会更多倾向他人的看法而忽略孩子的感受。在孩子解释和复述时会急于打断指责对错,这样并不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
在与孩子确认需求时,不要直接问“你要什么?”,而是说,“爸爸/妈妈听你说……通常我们在不开心……的时候会需要……你觉得呢?”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真正地理解他们。
愿你与孩子更懂彼此。
【微信公众号推荐】
关注【L先生说儿童心理】,一起学习儿童青少年心理知识,陪伴孩子健康成长。懂你们的一起更懂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