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保护的四种保护方式


电流保护为何需要分段?各段如何配合?让我们一同来探讨。

在电力系统中,当电流出现异常时,为了确保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电网的稳定,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这其中,三段电流保护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让我们以一个单电源供电网络为例,逐步解析其工作原理及各段间的配合方式。

如图所示,若供电网络中的k1点发生短路,我们期望2号断路器能够迅速动作,从而切断故障线路,保障后续线路的电力供应不受影响。虽然B母线仍有电,但这是必要的牺牲以保障系统的稳定。

那么,对于3号断路器动作是否可行呢?如果3号断路器动作,尽管线路BC仍有电,但故障并未被完全切除。反之,如果1号断路器断开,不仅可以确保故障被切除,还可以保障从这往后所有线路的电力供应。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也会导致B母线失电,扩大了停电范围。选择合适的断路器动作是关键。

每一个断路器都像是一个守卫,保护着它所负责的线路。其保护范围是明确的,当线路出现问题时,只有负责该区域的断路器才会动作。这就像一个规则:不是它保护范围之内的问题,它不会乱动。

以1号断路器为例,它的电流一段能否保护整个AB线路呢?假设AB线路末端k2点发生短路,我们可以设定其整定值为短路电流的数值。也就是说,当检测到的电流超过这个数值时,断路器就会动作。同理,对于BC线路的首端k短路,我们同样需要设定合适的整定值以保障断路器的正确动作。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防止误动作,我们可以提高整定值。这通常通过乘以一个可靠系数k来实现,其取值一般在1.2至1.3之间。例如,这里我们取k=1.25,最终整定值为13A。这样,保护装置就能明确区分13A和10.3A的区别,从而避免误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短路电流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运行方式和短路类型等。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整定。每一段的保护范围和整定值的设定都需仔细考虑,以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可靠。

一段的整定值是基于线路末端的最大短路电流来设定的。而二段则以能保护线路全长的原则为主,但需注意避免与下级线路的重叠部分。这时,我们可以给二段加入一个小的延时,如0.5秒,以确保其具有选择性。

三段的整定值是最小的,它是按照最大负荷电流来整定的。为了防止电机自启动电流导致的误动作,我们需要根据自启动系数和可靠系数进行进一步调整。为了确保三段的选择性,我们采用不同的时限进行设置。

电流保护的每一段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整定原则。只有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我们才能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和可靠。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对电流保护有更深入的理解。感谢大家的关注和聆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