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别人的钱心里内疚


在一个典型的三口之家中,常常可以观察到这样的母子互动:

母亲可能会对孩子说:“我为了你付出了这么多,等你老了不孝敬我,那可是要遭天谴的。”孩子听到这话,内心往往不好受,为了减轻这份内疚感,他们通常会努力为母亲做更多的事情。

其实,背负内疚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深处并非真的愿意为内疚而生活。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渴望是:能够获得更多的爱与关怀。有些父母会用他们的付出让孩子感到愧疚,从而获取孩子的爱。但这种方式只是父母的单方面想法,真实的情况是,当孩子感到愧疚时,他们往往会在情感上选择远离这些父母。当愧疚感超出孩子的承受范围,他们甚至会选择逃离,远离这段关系。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也能轻易识别出内疚者:他们与内向者相似,话语不多,但总是在接受他人的请求,或是为他人忙碌。

内疚者认为,内疚是维系感情的一种方式。他们觉得,对他人的需求置之不理是一种有违良心的事。对于那些容易内疚的人来说,接受他人的好意和付出,会让他们感到坐立不安。他们的付出往往源于内心的恶感,以捆绑的方式让对方产生亏欠感,而非无私、真诚的爱。与内疚者交往的人,也会感受到同样的内疚感。他们的人际关系常常陷入付出过多却收获甚微的困境。

有一位读者在后台留言分享了他的故事:小时候,父母外出打工,他与弟弟们一起生活。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为弟弟无法得到母爱而感到深深的内疚。成年后,他努力让家庭变得更好,无条件地帮助家人。经历了一场失败的恋爱后,他发现难以再爱上别人。

如果我们不排斥内疚,甚至将其视为弥补童年缺失爱的一种方式,那么这种体验就可能会反复出现在今后的生活中。幼年时期为弟弟感到内疚,实际上是对自己无法获得爱的自怜。他们可能认为向父母索求爱是“不懂事”的行为,但内心又希望父母能陪在身边。于是他们用“弟弟”作为理由,让自己接受这一想法:我给弟弟很多爱,这样他们就不会离开我了。成年后,这种早期经验仍然影响着他们:一旦感到内疚或恶,就会通过付出让自己良心安宁。但这并非真正的爱,而是一种心理失衡的操控,通过让对方感到亏欠从而“捆住”对方。

内疚者的初衷是获得爱,但他们的行为却像,让所爱之人不堪重负。这种关系模式让内疚者也备受委屈和痛苦。他们害怕被评价为“自私”,因为害怕失去爱。但幸运的是,内疚者并非无法改变。想要改变容易内疚的心态,以下三个方法或许能帮到你:

1. 树立真实的自我价值列表:收回关注他人的目光,转而关注自己。整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并在人际交往中展示自己的价值,避免习惯性的付出。

2. 提高自我觉察力: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动机。

3. 投入热爱的事物: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隐藏才华。大胆展示,并鼓励自己在热爱的事情上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