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间接性表现为


人类的大脑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内在联系进行认识的重要工具。这种认识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主要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体现在,它能够通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作为媒介,去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而思维的概括性则体现在,它可以抽取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形成概括性的认知。

思维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信息进行复杂加工的过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是思维的基本操作形式。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其中,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按照探索问题答案方向的不同,思维还可以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而发散思维则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概念的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迁移、原型启发和定势。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面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准备就叫定势。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心理现象,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的符号系统。内部言语有三个特点: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言语的减缩性和速度快。

在科学领域,布洛卡中枢受到损伤时会导致表达性失语症,威尔尼克中枢受损则会导致接受性失语症等。位于大脑不同区域的言语中枢损伤会引发不同的语言障碍,例如失读症和失写症等。记忆使人们能够保存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并在需要时将其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表象是在头脑现的事物的形象,它的可操作性使表象可以成为想象的素材。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幻觉则是在异常的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想。幻想是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人们对兴趣的表达充满了各种细微的品质,具体可概括为四种倾向:

一、倾向性,它反映出一个人兴趣的方向和偏好。二、广阔性,体现了人们兴趣的广泛程度和开放性。三、持久性,代表一个人对兴趣持续的时间和毅力。四、效能,反映了兴趣对个体行为和成果的影响力度。

当我们深入探索人性的内在动机时,我们发现那些能够持久推动人前进的力量往往源于内在动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机制提供了框架。这些需求从生理需求开始,逐步扩展到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越低的需求出现的时间越早,而层次越高的需求则越晚出现。尽管高层次的需求并不直接关乎个体的生存,但其满足对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具有积极影响,这些需求可以被称为“生长需要”。

情绪和情感的体验是人对外界事物态度的反映。它们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从一个人的外部表现,我们可以观察到其情绪的变化。情绪和情感还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表情是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有协调和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可能起到瓦解和的作用。情绪和情感还具有传递信息和沟通思想的功能。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按情绪的状态,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而激情则是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紧张情绪状态,能引起应激反应的事物被称为应激源。

至于意志,它是有意识的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而且其目的需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来达到。在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确定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会遇到动机的冲突。动机冲突一般有以下四种形式:双趋势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和双重趋避式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