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遵循哪些原则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从购物、社交娱乐,到出行导航、工作办公,每一次线上操作都可能留下个人信息的痕迹。你是否意识到,这些信息一旦,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可预知的麻烦?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个人信息保护那些事儿。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个人信息。《国个人信息保》第四条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

处理个人信息时,我们必须注意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国个人信息保》第五条规定,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时,应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避免过度收集。

根据《国个人信息保》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还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开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示处理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处理个人信息应当保证个人信息的质量,避免因信息不准确、不完整对个益造成不利影响。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处理个人信息呢?《国个人信息保》第十规定了可以处理个人信息的情形。根据其他有关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同意,但有前款第二项至第七项规定情形的,不需取得个人同意。

对于违规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国个人信息保》有着明确的处罚规定。如果违反法规处理个人信息,或者处理个人信息未履行法规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将由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可能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责令暂停或终止提供服务。对于情节严重的违规行为,还可以处以高额罚款,并通报有关部门吊销相关业务许可或吊销营业执照。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我们也需要掌握一些个人防范小妙招。比如,尽量避免使用公共Wi-Fi进行敏感操作,如必须使用,切勿传输敏感信息。安装APP时,仔细阅读权限请求,拒绝不必要的权限,并定期检查和撤销多余权限。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信息要慎重,不公开敏感信息,并定期查看银行账单、信用报告等,及时发现异常交易或未经授权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