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月羞花是什么意思


古时候,人们用“闭月羞花”这个成语来形容女子的绝美之姿。

谈到“羞花”,有一种说法源于宋朝文与可的诗句:“却扇坐,羞落庭前花。”苏轼在《书昙秀诗》的跋中提到,他对此句颇为赞赏,并曾读给欧阳修听。欧阳修则说,这并不是文与可的独创,民间本就有所谓的“羞花”之说,文与可不过是学习了民间的语言。其实,早在唐朝,李白就在《西施诗》中使用了类似“羞花”的表述:“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新五代史•唐家人传》也记载,后唐明宗淑妃王氏,因其美色,被称为“花见羞”,这也是在文与可之前的故事。

“羞花”这个词,形容的是女子美丽到连花朵见了都会自愧不如,感到羞愧。

“闭月羞花”或作“羞花闭门月”,这个成语在旧时的曲剧和小说中非常常见,常常和“沉鱼落雁”一起作为对偶句出现。

比如在元杨果的《采莲女曲》中有这样的句子:“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不恁也魂消。”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也提到:“则为你闭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同样,在王子一的《误入桃源》和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等作品中,也有大量的运用这个成语的例子。清李宝嘉的《现形记》中更是形容两位女子:“她二人长的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月羞花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