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废寝食”中“废”的真实含义及其文化背后的故事
招呼读者并介绍文章背景
大家好啊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揭秘古代"废寝食"中"废"的真实含义及其文化背后的故事》这个成语咱们从小听到大,但"废"到底是什么意思它背后又藏着哪些文化密码呢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深挖这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古汉语词汇
"废寝食"这个词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原文是"公子从之,食客皆惊,莫敢仰视,食客有说者,公子乃废食而从之"这里的"废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废寝食"的雏形但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文献中,"废"字最初更多指的是"停止"、"中断"的意思,而不是我们现代理解的"废弃"、"抛弃"所以当我说"废寝食"最初的意思是"停止吃饭睡觉"而不是"废弃吃饭睡觉"时,可能很多人会感到惊讶但这就是古汉语的魅力所在,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含义演变
在古代社会,"废寝食"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为过度专注某件事而连基本的饮食睡眠都顾不上,是一种极高的赞美比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写道:"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贵,而位不至将相,列于文墨之林,不韦迁蜀,世传其书;相如封禅,名垂于蜀"这里的"不韦迁蜀,世传其书"就暗示了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而"废寝食"的精神但有趣的是,在古代文献中,"废"字更多出现在"停止饮食"的语境中,而不是我们现代理解的"废弃"
第一章 "废"字的古义与现代义的差异
一、"废"字的古义与现代义的差异
说到"废"字,咱们得先搞清楚它在古代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废"为"置也",就是放置、搁置的意思但在实际使用中,"废"字更多的是表示"停止"、"中断"的意思比如《左传宣公二年》中有"晋侯饮赵盾酒,赵盾曰:'臣之壮也,尚可进;今老矣,不可'公曰:'老臣之思,犹或逾也'赵盾乃下饮,曰:'君之惠也老臣之也敢竭鄙陋,以奉从君之欢'"这里的"下饮"就是停止饮酒的意思,用"废"字来表达就是"废饮"
而咱们现在说的"废寝食",在古代文献中更多写作"废食",比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公子从之,食客皆惊,莫敢仰视,食客有说者,公子乃废食而从之"这里的"废食"就是停止吃饭的意思所以从古文字学角度看,"废"在这里不是指"废弃"食物,而是指"停止"进食
但有趣的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废"字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到了唐代,"废"字开始出现"废弃"、"抛弃"的意思,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的"座中"就是指被抛弃在座位上的人,用"废"字来表达就是"废人"到了宋代,"废"字的这种含义更加明显,比如苏轼《赤壁赋》中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里的"取之无禁"就暗示了资源的"废弃"利用
现代汉语中,"废"字主要有三个意思:一是"停止"、"中断",比如"废寝食";二是"废弃"、"抛弃",比如"废物";三是荒废、未被利用,比如"荒废"这三个意思其实都源于古汉语中"废"字的原始含义——"放置"当东西被"放置"起来不用时,就变成了"废弃";当人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正常活动时,就变成了"废人";当土地被"放置"不用时,就变成了"荒废"
第二章 "废寝食"的文化象征意义
二、"废寝食"的文化象征意义
"废寝食"这个成语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不仅仅因为它表达了专注的状态,更因为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在古代,"废寝食"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件事物的极度重视和投入比如《后汉书列女传》中有"班婕妤《自伤赋》曰:'妾本布衣,起于微贱...废寝食以事君,损容色以待亲'"这里的"废寝食以事君"就是指班婕妤为了侍奉皇帝而连基本的饮食睡眠都顾不上,这是一种对君主的忠诚表现
在古代社会,"废寝食"通常与以下几个文化观念紧密相连:
首先是对理想的追求在《庄子外物》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牛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这种专注的状态被庄子称为"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时"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这种专注的状态可以说是"废寝食"的典型表现
其次是工作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但孔子同时也强调专注的重要性,他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种为了完成目标而"废寝食"的精神,在古代被称为"工匠精神"
再者是文学创作在唐代,许多诗人为了创作名篇都"废寝食"比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创作状态被后人称为"诗仙"的状态,实际上就是"废寝食"的表现杜甫《秋兴八首》中写道:"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种创作状态被后人称为"诗圣"的状态,同样也是"废寝食"的表现
最后是爱情表达在《诗经卫风氓》中,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里的"无与士耽"就暗示了女子为了爱情而"废寝食"的状态而《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更是表达了为了爱情而"废寝食"的状态
第三章 "废寝食"的历史演变过程
三、"废寝食"的历史演变过程
"废寝食"这个成语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从古文字学角度看,"废"字在古代文献中主要有三个意思:一是"停止"、"中断",二是"废弃"、"抛弃",三是荒废、未被利用而"寝食"在古代文献中更多写作"食",比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公子从之,食客皆惊,莫敢仰视,食客有说者,公子乃废食而从之"这里的"废食"就是停止吃饭的意思
到了唐代,"废寝食"开始出现新的含义在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的"座中"就是指被抛弃在座位上的人,用"废"字来表达就是"废人"到了宋代,"废寝食"的含义更加丰富,比如苏轼《赤壁赋》中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里的"取之无禁"就暗示了资源的"废弃"利用
明清时期,"废寝食"的含义进一步演变在《红楼梦》中,有"贾宝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描述,这种状态被后人称为"废寝食"的表现而《儒林外史》中,有"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中举后"跌跌撞撞,手忙脚乱",这种状态同样被后人称为"废寝食"的表现
到了近现代,"废寝食"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