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列金额到底都包含哪些内容呢?看完这篇你就全明白了!
暂列金额到底都包含哪些内容呢看完这篇你就全明白了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一个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今天咱们要聊的话题,是很多朋友都挺关心的——暂列金额到底都包含哪些内容呢 没错,就是那个在工程预算里经常出现的“神秘数字”——暂列金额 你可能见过它,也可能听说过它,但真的清楚它到底指的是啥,又能用在哪些地方吗别急,今天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给大家好好说道说道这个话题
暂列金额的定义与作用
暂列金额,顾名思义,就是暂时列在这里的金额它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费用,而是一个预留的、可能发生的费用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FIDIC合同条款里,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工程项目中简单来说,暂列金额就像是项目进行前的一个“应急”,用来应对那些暂时无法预见或无法精确计算的费用
那么,暂列金额到底有什么用呢主要有两个作用:
1. 应对不确定性
工程项目周期长、涉及环节多,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暂列金额就是为了应对这些不确定性而设立的。比如,设计变更、材料价格波动、地质条件变化等,这些情况发生时,就可以动用暂列金额来支付相关费用。
2. 便于合同管理
如果没有暂列金额,一旦出现额外费用,可能需要重新签订合同或进行复杂的费用调整。而有了暂列金额,就可以在原有合同框架内解决问题,简化了合同管理流程。
暂列金额通常由业主方在招标文件中列出,并在中标后的合同中明确它的具体金额并没有统一标准,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暂列金额占总合同价的5%-15%不等,复杂项目甚至可能更高
暂列金额的常见包含内容
说到暂列金额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不同项目、不同合同,暂列金额的构成都可能有所不同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1. 设计变更费用
这是暂列金额最常见的用途之一。项目进行过程中,由于设计优化、业主需求变更等原因,可能会出现设计变更。这些变更往往需要额外的费用,暂列金额就可以用来支付。比如,某项目的地下室结构需要调整,导致混凝土用量增加,这部分增加的费用就可以从暂列金额中支出。
2. 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建筑材料的单价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波动较大。暂列金额可以用来应对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以钢材为例,如果项目进行到一半时,钢材价格突然上涨20%,超出的部分就可以用暂列金额支付,避免了重新招标或调整合同。
3. 地质条件变化
地质往往只能提供初步的地质资料,实际施工时可能会遇到与报告不符的情况。比如,原本以为是一片硬土,实际却是软弱地基,需要采取特殊的加固措施。这些额外的费用就可以从暂列金额中支出。
4. 第三方协调费用
工程项目通常需要与周边单位或部门进行协调。比如,施工过程中需要拆除某处障碍物,或者需要办理某些审批手续,这些协调费用往往难以预估,暂列金额就可以派上用场。
5. 不可预见费
这是暂列金额的“万能”用途。除了上述几类费用,任何其他难以预见、难以预估的费用,都可以从暂列金额中支出。比如,突发的恶劣天气导致工期延误,或者出现某些意外等。
暂列金额的编制依据与注意事项
那么,暂列金额具体是如何编制的呢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项目复杂程度
项目越复杂,不确定性越多,暂列金额的比例就越高。比如,超高层建筑项目通常比普通住宅项目需要更高的暂列金额比例。
2. 类似项目经验
如果业主方有类似项目的经验,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来估算暂列金额。比如,某业主方过去承建的超高层建筑,暂列金额占总合同价的8%,那么新项目也可以参考这个比例。
3. 市场行情
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等市场因素也会影响暂列金额的编制。比如,当前钢材价格较高,那么暂列金额中用于应对材料价格波动的部分就应适当增加。
4. 合同条款
FIDIC合同条款中规定了暂列金额的使用原则,国内合同也通常参考这些原则。比如,暂列金额只能用于合同中明确约定的用途,不能随意挪用。
在编制暂列金额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用途
虽然暂列金额用途广泛,但在编制时应尽量明确列出可能的用途,避免后期出现争议。比如,可以具体说明暂列金额中多少比例用于设计变更,多少比例用于材料价格波动等。
2. 留有余地
暂列金额不是越多越好,但也不能太少。编制时应留有一定的余地,以应对各种突况。
3. 动态调整
项目进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暂列金额不足以应对实际需求,可以与业主方协商进行调整。
暂列金额的使用管理与审计
暂列金额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管理,避免滥用或挪用暂列金额的使用需要经过以下程序:
1. 申请
需要使用暂列金额时,施工单位应向业主方提交书面申请,说明使用原因和金额。
2. 审核
业主方或监理方对申请进行审核,确认是否符合暂列金额的用途。
3. 批准
审核通过后,业主方或监理方批准使用暂列金额。
4. 支付
施工单位凭批准文件向业主方申请支付暂列金额。
5. 结算
项目结束后,暂列金额的最终使用情况需要纳入工程结算,并进行审计。
审计暂列金额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途是否合规
检查暂列金额是否用于合同约定的用途,是否存在滥用或挪用的情况。
2. 金额是否合理
检查暂列金额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过度使用或使用不足的情况。
3. 程序是否规范
检查暂列金额的使用是否经过必要的审批程序,是否存在违规操作。
暂列金额的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暂列金额的包含内容,咱们来看一个实际案例某市建设了一座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在招标文件中,业主方列出了5000万元的暂列金额,并明确了以下用途:
1. 设计变更费用:1500万元
2. 材料价格波动风险:2000万元
3. 地质条件变化:500万元
4. 第三方协调费用:500万元
5. 不可预见费:500万元
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生了以下情况:
1. 设计变更:由于业主方调整了商业布局,导致部分商铺需要重新设计,增加了300万元的费用。施工单位提交申请,经业主方审核批准后,从暂列金额中支付了300万元。
2. 材料价格波动:项目进行到一半时,钢材价格突然上涨15%,导致混凝土用量增加,额外费用约800万元。施工单位提交申请,经业主方审核批准后,从暂列金额中支付了800万元。
3. 地质条件变化: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处地下溶洞,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增加了400万元的费用。施工单位提交申请,经业主方审核批准后,从暂列金额中支付了400万元。
4. 第三方协调:施工过程中需要拆除一处旧建筑物,协调费用约200万元。施工单位提交申请,经业主方审核批准后,从暂列金额中支付了200万元。
项目结束后,暂列金额的使用情况如下:
1. 设计变更费用:支出300万元,占暂列金额中该部分预算的20%。
2. 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支出800万元,占暂列金额中该部分预算的40%。
3. 地质条件变化:支出400万元,占暂列金额中该部分预算的80%。
4. 第三方协调费用:支出200万元,占暂列金额中该部分预算的40%。
相关问题的解答
暂列金额与暂估价的关系
暂列金额和暂估价是工程预算中经常出现的两个概念,很多人容易混淆其实,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暂列金额和暂估价都是用于应对项目不确定性的费用,但它们的性质不同暂列金额是一个“口袋”,里面装着可能发生的费用,但具体会发生哪些费用、金额多少,事先都无法确定而暂估价则是针对某些具体项目或材料,给出了一个预估的价格,但这个价格也可能发生变化
暂列金额通常用于支付设计变更、材料价格波动等难以预估的费用,而暂估价通常用于支付某些具体的项目或材料,比如专业分包工程、设备采购等比如,某项目在招标文件中列出了100万元的暂列金额,用于应对设计变更和材料价格波动;还列出了200万元的暂估价,用于支付某项专业分包工程
在实际操作中,暂列金额和暂估价经常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