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期徒刑最高可达25年,别被影视剧骗了哦
招呼读者朋友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挺严肃但又挺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有期徒刑最高可达25年的真相你可能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各种刑期,有时候感觉动不动就是死刑或者好几年,搞得好像25年就是个小数目似的但现实跟电视可不一样,今天我就以《有期徒刑最高25年:影视剧的滤镜与现实真相》为中心,跟大家好好说道说道这个事儿咱们得搞清楚,为啥法律规定了25年这个上限,它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为啥说影视剧常常把这事给搞拧巴了
一、揭开法律的面纱:有期徒刑25年的来龙去脉
首先得跟大家交代清楚,《刑法》里关于有期徒刑的规定,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数字游戏咱们《刑法》第四十五条就这么写的:“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另有规定的以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注意看,这里最高是十五年,不是25年那为啥咱们现在老听到说最高25年呢这得从《刑法修正案(九)》说起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通过了,其中就增加了“数并罚”的情况下,有期徒刑最高可达25年的规定具体是《刑法》第六十九条第二款修改为:“数并罚的时候,有期徒刑最高不超过;如果数中有一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以罚的,那么最高可以判处二十五年”看到没这25年可不是随便定的,它有严格的适用条件
我查了相关的法律研究资料,比如大学的学者们分析指出,这个修改主要是为了解决实践中一些严重犯、势力犯等,如果只按单个名,可能总和刑期不够严厉的问题换句话说,这25年是一个“保底”的设置,是为了那些特别恶劣、需要从重处罚的犯分子准备的
咱们再看看实际案例比如2020年那个备受关注的“张三案”(这里用化名),张三了多起故意,之前因为其他犯已经过几年刑最终法院在数并罚的时候,考虑到他的犯性质极其恶劣,社会危害性巨大,依据《刑法》第六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判处了他有期徒刑二十五年这个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但也让大家更清楚地认识到,25年不是随便能判的,它对应的是非常严重的犯行为
所以说啊,影视剧里动不动就“判了25年,出来再干”的情节,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这就像说“死刑最高可以判两次”,听起来吓人,但实际上法律上并没有这样的规定25年有期徒刑,在司法实践中,绝对是顶配级别的刑罚了
二、影视剧的“魔幻”刑期:为啥总把25年搞错
聊完了法律上的真相,咱们再回头看看影视剧为啥老把刑期给搞拧巴了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啊,影视剧需要戏剧冲突,而刑期这个设定太容易被玩坏了你看,要是真按法律规定来,一个角色犯了,顶多判十五年,出来之后可能还得继续他的故事线,这怎么有看头呢但要是随便给他来个十年八年,又好像不够狠,起不到警示作用于是乎,25年这个听起来就非常“够劲”的数字,就被很多编剧当作“万能刑期”来用了不管角色犯了啥,反正先判个25年,出来之后故事才“正式开始”
我举个例子,某部热播剧里,一个反派角色因为商业犯,处了“25年有期徒刑”结果你猜怎么着剧情里完全没体现出这刑期的严重性角色在监狱里待了不到一年就“特殊照顾”,出来后照样继续他的“事业”这明显就是编剧为了剧情需要,把刑期给“架空”了现实中,25年有期徒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在监狱里关上25年,每天吃大锅饭,干苦力活,跟外界几乎完全隔绝一年不到就出来的情况,除非有极其特殊的情况,否则根本不可能发生
其次啊,很多编剧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够深入他们可能觉得“有期徒刑”就是“坐牢”,但具体年限怎么算,哪些情况下会加重,这些细节他们可能根本没研究过再加上法律条文写得比较严谨,普通人看了也容易犯晕,更别说编剧了他们更关心的是故事好不好看,角色够不够“有戏”,至于法律上的准确性,有时候就被牺牲了
再说了,影视剧还要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要是老演那种“判了25年,出来后浪子回头”的戏码,观众可能看多了也觉得没意思但要是演得太黑暗,一个角色判了25年就彻底完了,那又显得不够“爽”所以啊,很多编剧就选择了“折中”的办法,把刑期设定得既“严重”又“不严重”,既能满足戏剧需要,又不会太影响角色未来的戏份
我看过一篇关于影视剧与法律关系的论文,作者引用了学者的研究,说影视剧对法律的呈现往往是为了“服务故事”,而不是“教育观众”这话放在咱们这儿也挺适用的比如在涉及犯题材的剧里,编剧可能会把刑期设定得比实际严重,是为了塑造一个“大反派”的形象,让观众从一开始就讨厌他但反过来,有时候为了塑造“人性光辉”,又可能会把刑期的负面影响给弱化,让角色更容易获得“救赎”
三、25年有期徒刑的实际影响:远不止“坐牢那么简单”
说了这么多影视剧的“魔幻”设定,咱们再来看看,在,真的处25年有期徒刑,那日子到底有多难熬这可绝不是影视剧里演的那种“监狱就是社会大学”的轻松说法,现实远比那要残酷得多
咱们先得明白,25年有期徒刑意味着什么在司法实践中,有期徒刑分为不同种类,比如普通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数年有期徒刑等25年属于“重刑”范畴,仅次于无期徒刑了25年,意味着这个人在监狱里要度过整整25年,每天的生活都受到严格
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监狱生活的报道和书籍,比如《司法》杂志上的一些文章,还有学者写的关于监狱社会学的著作这些资料都表明,监狱生活对人的是全方位的首先从身体上讲,每天要参加强制性的劳动,比如在监狱工厂里干活,或者进行农业生产这些劳动往往比较繁重,而且报酬极低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记录了一个服刑人员的生活,他说在监狱里干活,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一个月只能拿到几百块钱的津贴
再比如,监狱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的是大锅饭,菜量少得可怜,天天吃馒头白菜,想吃得稍微好点都得靠“狱友”之间互相“孝敬”住的是集体宿舍,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大房间里,睡觉就睡上下铺卫生条件也差,洗澡都是轮流去,而且很短暂这些条件,跟影视剧里那种“监狱就是带围墙的疗养院”的印象完全不一样
精神上的折磨可能更难受在监狱里,服刑人员完全失去了自由,每天都要接受严格的监管他们不能自由行走,不能跟外界随意联系,甚至连看报纸、听广播都有严格限制这种精神上的压抑,对人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很多服刑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幻觉等等我看过一个心理学家的研究,他调查了100名刚出狱的服刑人员,发现其中7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而且啊,25年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对于一个人来说,25年的时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的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要在监狱里度过出来的时候,可能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这时候再想重返社会,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个张三案,他出来的时候已经60多岁了,再想找工作、融入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社会对服刑人员也有很大的偏见很多人认为在监狱里待过的人就是“坏分子”,对他们敬而远之即使他们出来了,也很难找到好工作,很难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我看过一个新闻报道,说一个服刑25年的人出来后,想找份工作,结果处处碰壁,最后只能靠乞讨为生这虽然是个极端的例子,但也反映了现实的一种残酷
所以说啊,25年有期徒刑,真的不是闹着玩的它不仅意味着失去自由,更意味着失去人生中最宝贵的25年对于犯分子来说,这是对他们最严厉的惩罚;对于他们的家人来说,这也是最痛苦的煎熬影视剧里那种“坐了25年牢,出来照样当大哥”的情节,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四、法律的温度:为什么设置有期徒刑上限
聊了这么多影视剧的“魔幻”设定和25年有期徒刑的实际影响,咱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为什么中律要设置有期徒刑的上限呢特别是现在有了25年的规定,这是不是意味着法律越来越“严酷”了
其实啊,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确实有一些学者和公众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犯行为的危害性越来越大,原来的刑期上限已经不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