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如也,啥都没有的完美写照
欢迎来到我的世界:关于“空空如也”的沉思录
一、物理世界的空:从宇宙大到现代都市的虚无
"空空如也"这个词,最直观的理解就是物理上的空无一物宇宙学家告诉我们,在138亿年前的大之前,整个宇宙是"空"的——不是指没有物质,而是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能量,什么都没有这个"空"的状态,突然发生了,产生了所有的一切
但转念一想,我们现代都市里的"空",又何尝不是一种特殊的虚无我住的小区,每天早上都被各种外卖员骑着电瓶车穿行,楼下便利店永远排着长队,地铁里挤满了赶着上班的人这种"不空"反而成了常态,偶尔出现的空旷时刻反而让人感到不适应记得有次深夜路过公园,看到空荡荡的座椅和荒芜的草坪,突然觉得这种"空"有种莫名的宁静
我采访过一位城市规划师,他告诉我:"现代城市的规划者总是在追求'满'——满的街道、满的公寓、满的公共空间但有时候,适度的'空'反而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他举例说,纽约公园的设计就巧妙地利用了"空"的艺术——大片草坪、空旷的湖泊、精心设计的路径,这些"空"的空间反而让整个公园更加吸引人
物理上的空,其实蕴无限的可能性就像一个空白的画布,可以画出任何风景;一个空的容器,可以装进任何东西这种"空"不是消极的虚无,而是积极的等待和准备
二、心灵世界的空:当欲望褪去后的真实自我
如果说物理世界的"空"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心灵世界的"空"则是一种主观体验我有一位朋友,曾经是个极度物质者,追求名牌包、豪华车、昂贵的旅行但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健康危机后,他突然开始反思:"我拥有的这些,真的能带来快乐吗"
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冥想和后,他告诉我:"我发现,当所有的欲望都被暂时放下时,内心反而出现了久违的平静"这种"空"的状态,让他看到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被物质欲望所掩盖的表面自我
心理学上的"正念"概念,其实就是在描述这种心灵上的"空"正念创始人乔卡巴金博士在《正念的奇迹》中写道:"正念不是追求空无,而是观察当下的真实体验,包括所有的念头、情绪和身体感受,不加评判"这种观察本身就是一种"空",因为它要求我们暂时放下"我是谁"、"我应该怎样"等自我中心的思考
我尝试过正念练习,刚开始时总觉得烦躁不安,因为大脑总是忍不住思考各种事情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开始变得集中,情绪波动也减少了这种心灵上的"空",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没有被思想所控制
三、哲学层面的空:从佛教到存在的虚无
从哲学的角度看,"空"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主题佛教中的"空性"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就像梦幻泡影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虚无,而是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我读过一本关于佛教哲学的书,里面提到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问:"什么是空性"让他观察一个瓶子,然后问:"瓶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年轻人回答:"由泥土、水、火等元素组成"继续问:"这些元素本身是永恒的吗"年轻人想了想,说:"不是,它们都在不断变化"说:"就像瓶子一样,一切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但佛教的"空"不是让人陷入绝望,而是要人们从执着中解脱出来就像《心经》里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物质世界和空性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而是同一体的两面
与佛教不同,存在哲学家萨特则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他认为,人首先是存在于世界上的,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定义自己这种观点虽然听起来很"空",但反而赋予了人极大的自由
我特别喜欢萨特的一句名言:"人是其所是"这句话提醒我,我们不是被预先定义好的存在,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塑造自己这种"空"的自由,让人既兴奋又不安
四、艺术中的空:当留白成为永恒
在艺术领域,"空"往往不是被刻意回避的,而是被巧妙地运用画讲究"计白当黑",书法艺术讲究"留白",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更是将"空"发挥到了极致
我最近去故宫看展览,被一幅宋代山水画深深打动画中只有几棵树、几块石头,大部分是空白的天空和水面但正是这种"空",让整幅画显得意境深远,让人仿佛能听到水声、看到云影故宫的讲解员告诉我,这种"空"不是简单的空白,而是艺术家精心设计的"计白当黑",空白处其实比有墨的地方更有表现力
在音乐领域,"空"同样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极简音乐家菲利普格拉斯的作品,就大量运用了重复和留白他的《空中花园》专辑中,很多地方只有简单的旋律和长时间的静默,但这种"空"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
我有一个音乐朋友,特别喜欢格拉斯的作品他告诉我:"这种'空'不是无聊,而是让人更专注地聆听当音乐停止时,反而能听到更多东西"这种对"空"的艺术处理,说明人类对"空"的感受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五、生活中的空:当整理成为修行
在日常生活中,"空"往往与整理和清洁联系在一起我有一位朋友,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断舍离"大扫除,把家里能扔的都扔掉,能送的都送人,最后留下真正需要的东西
第一次看到她整理时,我吓了一跳——她把整整三个储物间的东西都搬了出来,分门别类地放在客厅但经过几天的整理,她的家变得宽敞明亮,她整个人也显得轻松了许多她告诉我:"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是整理自己的内心当物质减少时,反而能更清楚地听到自己真实的需求"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提出的生活哲学,其实就是在教导人们如何通过整理来获得心灵上的"空"她认为,不是要人们减少物质拥有,而是要人们减少对物质的执着当我们的心不再被物质所牵绊时,反而能活得更自由
我自己也尝试过这种整理,一开始很抗拒,因为觉得扔东西太可惜但当我看到清理后的空间和减轻的负担时,就慢慢习惯了这种"空"的生活方式现在,我每年都会固定进行一次大整理,把不再需要的东西送人或者捐赠,反而觉得生活更加简单快乐
六、未来的空:在信息时代寻找精神空间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手机、电脑、社交媒体让我们时刻处于"不空"的状态但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需要为自己创造一些"空"的空间——不是物理上的空白,而是精神上的空白
我认识一位互联网从业者,每天被各种会议、邮件、通知淹没但他在家中有专门的一个"数字戒断"时间——每天晚上九点到十点,不碰任何电子设备,只是安静地读书或者冥想他说:"这种'空'的时间,让我能重新连接自己,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
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空白"时间对大脑健康非常重要当我们停止思考、停止接收信息时,大脑反而能更好地进行自我修复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每天进行20分钟的"无目的"发呆,能显著提高人的创造力
在未来的社会,"空"可能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当我们能创造更多精神上的"空"时,反而能更好地应对物质和信息上的"满"这种平衡,可能是现代人最需要的智慧
相关问题的解答
如何通过正念练习获得心灵上的空
正念练习是获得心灵"空"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是要我们停止思考,而是改变我们与思考的关系可以从简单的呼吸练习开始——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当注意力飘走时(这很正常),不要自责,只是轻轻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
研究表明,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正念练习,就能显著降低焦虑水平,提高专注力除了呼吸练习,还可以尝试身体扫描、行走冥想等方法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就像锻炼肌肉一样,大脑也需要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