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代对80到90岁老人的称呼,原来有这么多有趣的说法


1. 耄耋(mo di):这个词汇源自于“耄”和“耋”,分别指年老和长寿。耄耋通常用来描述年纪很大的人,尤其是那些接近或已经达到耄耋之年的人。

2. 耆(q)老:耆是古代对老年人的一种尊称,耆者,长也,表示尊敬和敬仰。耆老通常用于称呼那些有德行或有学问的长者。

3. 寿星:这个称呼源于古代的天文学,认为天上的星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移动,其中一颗特别亮的星星被称为“寿星”。人们将长寿比作这颗“寿星”,用以祝愿长寿。

4. 高年:在古代文献中,“高年”是对年事已高者的泛称,没有具体年龄限制。

5. 期颐(q y):这个词汇来源于《尚书大禹谟》中的“期颐之寿”,意思是希望老人能够活到百岁。后来,这个词汇被用来形容人的寿命很长。

6. 古稀之年:古稀之年是指70岁,但因为古人认为七十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这个称呼也用来指代80至90岁的老人。

7. 杖朝(zhng cho):这个词汇源自于“杖朝之礼”,指的是八十岁的人拄着拐杖行走。虽然这个称呼主要用来指代80岁以上的老人,但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

8. 耆宿(q sh):耆宿意为年劭的老者,常用来称呼那些有深厚学识和品德的长者。

9. 耄耋之年:这个词汇直接描述了80到90岁之间的老年阶段,是古代对高龄老人最直接的称呼。

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敬意,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长寿和智慧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称呼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常用的“高寿”、“高龄”等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