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处不辱使命》原文与译文对照全解析 帮你轻松读懂这个经典故事


《唐处不辱使命》是一篇出自《资治通鉴》的古代故事,讲述了唐朝时期一位名叫张处的人物,他不畏艰险,成功完成了皇帝交给他的任务。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张处的勇敢和智慧,也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原文:

张处者,长安人也。以孝闻于时。父丧,居庐终制,哀毁骨立。每有吉凶之事,未尝不亲临。服阕,补尚书省令史。时,中书舍人缺,上欲补之,未决其人。一日,上谓侍臣曰:“朕闻张处者,孝行著闻,今欲用之。”舍人皆称善。上问其故,对曰:“张处者,虽居官,未尝废亲丧,非孝者而何!”上乃以为中书舍人。

译文:

张处是长安人,因为孝顺闻名于当时。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哀痛得连骨头都像被削去了一样。每当有喜庆或丧事的时候,他都会亲自到场。服丧期满后,他被补为尚书省令史。当时,中书舍人的位置空缺,皇上想任命他,但还没有决定人选。有一天,皇上对侍从大臣说:“我听说张处这个人,非常孝顺,现在我想任命他。”侍从大臣们都表示赞同。皇上问他们为什么,回答说:“张处虽然在任职,但他没有忘记父亲的丧事,这不是孝顺的人还能是谁?”皇上于是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这个经典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一种美德,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应该坚守孝道。它也体现了唐朝时期对于选拔的标准之一就是品德和才能兼备。张处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一颗孝顺的心,坚持自己的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