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在文言文中的意蕴与汉字数字的演变探究——十字篇之探源解密:廿、卅与卌的来源与发展历程深度探讨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有一个提篮上醒目地写着“民国念年”四个字。文化学者马未都先生独具慧眼,指出这四个字中的“念”字实际上是通假字,应该读作“廿(nin)”,代表民国。马先生的解读是正确的。

关于“念年”这个词,并非凭空出现。在清代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中,曾提及开业寺碑背面有宋人的题字,“念五日”即为其中的一部分。顾炎武认为,“廿”写作“念”的现象在此便已开始。他解释元佑辛未为公元1091年,念五则指十月二十五日。

对于汉字中的“廿”,《说文解字》有详细解释:“廿,二十并也。”表示它是二十的合文形式,两个十连在一起即为廿。在更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也能看到这个字的身影。实际上,杨慎在《转注古音略》中也引用了《说文解字》对“廿”字的解释。他指出,虽然市井商贾习惯读成“念”,但正确的读音应为入音。有趣的是,吴语中“二十”也读作“念”。

进一步来说,“廿”揭示了汉字十倍数的写法,如十、廿、卅(s)、卌(x)都是由数字十合并而成的。在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数字合文的情况十分常见。《说文解字》除了对廿有解释外,也对卅和卌有所提及。在战国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数字的写法。在古诗词中,如李贺、方岳、何其伟等人的作品,其中的“廿”应读作单字音“nin”,不可误读为“二十”。

《说文解字》还对汉字演变和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十这个字的解读,除了表示方位外,还有学者认为是“针”的初文或双手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中的十与现代数字1相似,金文则在中间加了肥点,后来逐渐演变为一横,成为现在的十。对于十、廿、卅、卌等数字中间的点,有人认为它代表着我国古代结绳记事的传统,是绳结的形象。

推荐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关于古诗文深度解读的文章;

关于古代汉字读音和文化背景的探讨;

中学教材中古诗文主题思考的文章;

解决文言文学习难题的方法推荐;

探寻古代汉字来源和背后故事的文章;

解读汉字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的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