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视角解读听力健康:全国爱耳日,揭秘听力习惯背后的秘密,你的听力能否越过4000Hz的挑战?


今天是全国第24个“爱耳日”,主题是关于关爱耳朵、科学护耳,推动个人健康行动。我们倡导降低噪音对听力的伤害,保护每个人的听力健康。我们积极推广耳科及听力保健的科学知识,提高全民对保护耳朵的意识。社会也在努力营造关注和支持听力障碍人士的氛围。

很多人对于听力下降存在误解,认为一旦听力下降就意味着完全失去听力,陷入无声的世界。实际上,听力损失是有明确的分级标准的,涵盖了从在噪声环境下交谈有困难到听不到言语声和大部分环境音的不同程度。当你出现听不清、经常打断别人说话或者需要重复的情况时,这是你的听觉系统在向你发出警告,此时不能掉以轻心。

轻度听力损失或者单耳听力损失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难以自我察觉,需要借助专业设备和人员的帮助进行早期发现,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的损失。

对于成年人来说,同样需要进行听力筛查。采用纯音听力筛查技术,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听阈来判断是否存在听力损失的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这有助于提高全人群的听力保健意识,减少甚至避免听力损失带来的不良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听力呢?首先要改掉那些损害听力的不良习惯:

1. 避免长时间处于音量过大的环境中,例如KTV、设备噪音较大的工厂和建筑工地等。

2. 减少耳机使用时间,尤其是避免在睡觉时佩戴耳机。专家建议,使用电子设备听音乐时,应遵循“音量不过半”原则,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外界声音最好控制在适宜的分贝范围内。

3. 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规律。因为情绪不稳定和生活不规律都可能影响内耳循环系统,导致突发性耳聋。

4. 改掉频繁掏耳朵的习惯。使用挖耳勺等异物可能会损伤外耳道皮肤,引起感染,导致外耳道炎和外耳道湿疹。保护听力健康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进来。(来源:健康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