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盐是为了降低雪的熔点吗
在古代历史长河中,雪糕长时间以来都是一种奢侈品。古代的雪糕到底长什么样呢?价格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同揭晓这一谜题。
藏冰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时期就已设立了专门掌管冰的职位,主要用于祭祀和降温。到了春秋时期,冰的用途更加广泛,诸侯们在宴席上喜欢饮用冰镇米酒。这一传统在《楚辞招魂》中有详细记载。
隋朝初年,乳制品如牛、羊、马等制成的酪饮开始流行,成为夏日冷饮。到了唐朝,这种冷饮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名为“酥山”的冷冻奶制品糕点。虽然许多人将其视为冰激凌的雏形,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种冰甜点,主要由山羊奶、牛奶发酵后添加面粉、樟脑等制成。
在唐代,长安街上甚至出现专门制作和销售“冰凌”的商人。这时的人们已经会制作冰棍,他们在大木桶里放上冰,并撒盐降低冰的熔点,然后将装有蔗糖水的小盒排列在桶中,插上小木棍,这样糖水就能冻成冰棍了。但《云仙杂记》中的记载显示,当时的冰雪价格昂贵,不是每个人都能消费得起的。
到了宋朝,吃冰成为们的工作福利之一。达到一定级别的在伏日这天会被赏赐“蜜沙冰”,这是一种浇上蜜、放上豆沙的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刨冰。民间也开始兴起私人藏冰,饮冰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开始调制各种冰冻饮品,其中冰酪尤为受欢迎。诗人杨万里曾在《咏冰酪》中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样子。
元代时,奶冰的出现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果酱和牛奶被混入凝成的冰沙中,这种奶冰柔软疏松,即化。但为了更好地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忽必烈时期颁布了一道,除皇室以外禁止制造冰激凌,因此这种美食只在宫廷宴席上出现。
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相当于今天的刨冰和冰沙。但对藏冰和颁冰流程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到了清朝,吃冰还需要凭票,冰票的数量也有严格限制。
本文来源于《日报》(作者肖雅文),文章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存在侵权情况,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