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rosetta有什么用
苹果公司在刚刚闭幕的WWDC上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Mac PC系列产品线将告别X86阵营,转而采用基于ARM架构的自研处理器。这一举措意味着苹果旗下的又一条硬件产品线,继iPhone、iPad、Apple Watch和AirPods之后,完成了“换芯”之旅。
实际上,Mac并非第一次更换处理器。回顾历史,Mac曾经历过多次换芯过程。从1984年的MOS 8位6502处理器换成摩托罗拉的68K系列,再到后来的PowerPC,每一次更迭都标志着技术的飞跃。而自2005年起,Mac与英特尔的X86架构处理器携手,走过了长达15年的合作历程。
苹果在自研处理器领域的成果显著,其在iPhone(如Apple A13 Bionic)、iPad(如Apple A12z Bionic)、Apple Watch(如Apple S2)和AirPods(如Apple W1/H1)等产品线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Mac加入自研处理器的大家庭,苹果成功打通了手机、平板、PC等强调计算力设备之间的软硬件生态。
苹果自研处理器在Mac上取得成功的机率很高,超过90%。这是因为Final Cut Pro、Logic Pro等专业软件已经为基于ARM架构的自研处理器做好了适配准备。微软Office、Adobe的Lightroom、Photoshop等生产力应用也能在新一代Mac上顺畅运行。苹果为新Mac过渡准备了两年时间,期间开发者可利用苹果提供的Xcode、Rosetta 2等工具以及DTK平台实现应用的跨平台迁移。
在此期间,搭载英特尔处理器的Mac将继续保持迭代更新。未来我们将看到ARM和X86两种生态Mac的协同发展,但这场“战役”的结果,将取决于苹果自研芯片的最终成功与否。
实际上,微软和英特尔此前也曾尝试过跨生态征程,但最终未能如愿。英特尔的Atom Z系列处理器在功耗、和兼容性方面存在问题,未能在手机圈立足。微软则一直在努力打造适用于平板电脑和二合一设备的生态环境,但Windows RT和Windows 10 S等尝试均因软件生态问题而失败。
相比之下,苹果在自研处理器领域的成功经验为其打下了坚实基础。当Mac电脑采用ARM架构的自研处理器后,能否重新定义生产力?我们拭目以待。对于此类设备的上市,广大消费者和技术爱好者无疑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