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之心,就是人天生就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道德情感。
《素书》第四句感悟:“仁者,人之所亲,心怀慈惠恻隐,以成就万物生灵。”
仁,不仅仅是简单的仁慈之心,更是对他人的亲切关怀与情感连接。拥有慈悲恻隐之心的人,往往能够成就他人的愿望,推动他们走向成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仁”表现为慈爱、真诚、自然、恭敬与谦让。对事物宽宏忠恕,对他人的困苦忧伤持慈悲之心,遂物顺理,让万物得以生长,让万事得以成就。
孟子曾言,人皆有恻隐之心,这是仁的表现。真正的仁者是那些能够同情他人、帮助他人、成就他人之美的人。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能够立足,更希望他人也能立足;不仅希望自己能够发展,更希望他人也能一同发展。仁者爱人,爱的不仅是自己的亲人,更是世间所有需要关爱的人。
再来看《素书》第七句:“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于成败之数,审于治乱之势,达于去就之理。”德才兼备的贤人君子,能够洞察世界的兴衰规律,明白成功与失败的定数,了解治理与混乱的趋势,懂得何时进退的道理。他们像《红楼梦》中所描述的一样,对世事洞若观火,对人情世故游刃有余。这就是贤人君子的境界。
学习历史后,我们会发现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如范蠡、张良等,不仅功业有成,还能保全自身;而像文种、等虽功绩卓越却下场凄惨。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心境是否纯粹。
以曹参为例,他在接任丞相后,完全遵循前任萧何的法规,不加以更改,因此过得轻松自在。当孝惠帝质疑他的无所作为时,他以远瞩的眼光和深思熟虑的回答赢得了皇帝的赞誉。曹参明白,只有真正无私心,才能做到明、通、审、达,才能真正为百姓谋福利,而不是仅仅显示自己的能力。
“萧规曹随”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心中真正无我,才能做到明智、通达、审慎、豁达,才能真正为为谋利,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显赫与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