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之心,就是人天生就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道德情感。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四端之心”的概念,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四种道德情感,它们如同种子一般潜藏于人的内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原则的萌芽。恻隐之心,即同情心,表现为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是仁的开始;羞恶之心,即羞耻感,表现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约束,是义的基础;辞让之心,即谦让之心,表现为在交往中不争不抢,是礼的体现;是非之心,即判断对错的能力,表现为对善恶的明确区分,是智的彰显。

这四种情感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如果能够保持和发展它们,人的道德品质就能不断提升。然而,这些情感也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这些种子可能会被忽视或埋没。因此,教育的重要性在于激发和强化这些固有的道德情感,使它们成为人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四端之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基本的道德情感和原则是不可动摇的。通过培养和强化这些情感,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