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果是用糯米做的,口感软糯香甜,是传统小吃。
呼延云
随着腊月的脚步临近,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成为了人们的美味佳肴。窗外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一碗黏糊糊、热乎乎的腊八粥,给人带来的是温暖舒适的感觉,仿佛一年的疲惫都被这碗粥化解了。这也使得腊八粥在旧京风物的掌故笔记和名人回忆中,成为了冬天的象征。
一、腊八粥的食材究竟哪些才算正宗?
“小小子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民谚透露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同时也提示孩子:美食盛宴的日子就要到了。腊八粥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节令食物,早在宋人笔记和明代的文献中就有记载。它起源于佛教,与释迦牟尼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按照普通人的理解,腊八粥里的材料应该凑齐八样才够标准,然而并非如此。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腊八粥的材料并不固定,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和口味进行搭配。在林林总总的古代笔记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腊八粥“标准配方”出自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他不仅详细列出了腊八粥的食材,还特别讲究材料的种类和搭配。除了常见的米、豆、枣等食材外,还提到了琐琐葡萄、扁豆、桂圆等。《旧京风俗志》和《北京指南》两本书也记录了更多的腊八粥入料。
熬制好的腊八粥还会分馈亲友,充满了欢乐的生活。民俗学大家邓云乡先生在《云乡话食》中记录了一种老北京的“绿盆”,用这种盆盛上红艳艳的腊八粥,上面洒上雪花绵白糖和各种青丝、红丝,送到亲友家中,如同艺术品一般。
二、皇室腊八粥的花销竟达十万两!
清代皇室对腊八粥非常重视,《旧京风俗志》记载,每年雍和宫都会举行大熬粥一次,名为皇家熬粥。熬粥的过程十分讲究,有特大号的粥锅和两个,每个都能收容粥米二三十石。雍和宫里还有专门练习熬粥者十余人,他们对熬制方法和火候控制都十分有经验。虽然用料普通,但熬粥的报销金额十分惊人,每年竟至十万两。赏粥虽然只是一碗,但派头十足,对于派送者来说是个肥差。受赏的大臣们对此倍感荣耀。
三、腊八粥的好坏可预示家庭的盛衰?
从笔记中不难看出,无论是雍和宫的粥还是其他古寺名刹的粥,在旧时都不是给普通老百姓吃的。而真正的百姓所熬、所食之腊八粥,虽然物料有限,但却格外有烟火气,反而显得更加美味。
百姓家熬的腊八粥,物料大多是到粮店买的或者自家剥剥栗子、花生、瓜子等。天不亮就起来煮水熬粥,熬得了盛在碗里,或用提盒或用网兜儿送给亲友。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这种送粥可不能“只送粥”,还要附以腌白菜等菜品,其中腌白菜是最重要的一环。文史学者周简段在《京华感旧录》中回忆道,这些菜品的好坏可以预示家庭的盛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北京的腊八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
喝腊八粥也有规矩。著名民俗学家陈鸿年先生在《北平风物》中提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准用勺子去盛粥吃不允许随意搅动或者往里添加其他材料这些行为会被认为是对传统节日的不尊重即使家里再穷一碗粥也要按照规矩来享用否则就会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这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之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统习俗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而腊八粥正是这些传统习俗之一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和社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谁还能说腊八粥及其配菜可卜其家之盛衰是一句空话呢至少从四十年来腊八粥的变迁足以证明我们的祖国这个所有人的家正越来越强盛我们也期待未来的日子祖更加繁荣昌盛与我们的生活更加紧密相连融为一体让传统的力量凝聚在每个人心中为的未来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