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风暴是怎么突然冒出来的?
近期,西北太平洋地区风起云涌不断。在连续遭受多个台风后,我国及周边地区正面临严峻挑战。先是第11号台风摩羯给海南、广东雷州半岛以及越南、缅甸等地带来严重。紧接着,第13号台风贝碧嘉于9月16日清晨登陆上海并深入内陆,给上海及周边多个省市带来严重影响。
在贝碧嘉尚未平息之际,第14号台风普拉桑也在关岛附近海域生成,而它的发展方向同样是华东沿海。与此第15号台风苏力在海南岛西南部近海生成,虽不登陆我国,但也给海南南部带来了明显的风雨影响。
普拉桑是否会重蹈贝碧嘉的覆辙?为何近期台风如此活跃?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关注普拉桑,解答这些问题。
普拉桑与贝碧嘉的不同
关于普拉桑是否会变成贝碧嘉的翻版,答案是:不会。虽然两者都影响了华东沿海,但普拉桑与贝碧嘉在强度、结构和发展路径上都有所不同。普拉桑的强度相对较弱,其影响更主要体现在后期的降雨上。
与环流较小、提前独立发展的贝碧嘉不同,普拉桑受到南侧季风槽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使得普拉桑具有季风槽出身的系统特性,环流相对较广阔,核心区较为散漫。这种松散的结构导致周边大量湿度较低的干气团入侵,无法有效发展。普拉桑中心附近的风雨较弱。
普拉桑的移动速度也比贝碧嘉更快。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它的移动速度保持在40千米/小时以上,这在登陆我国的台风中属于较快的一类。由于南侧季风槽低压环流更强,与北侧副热带高压间形成更强的梯度风,引导普拉桑快速移动,使得其中心的对流云结构“甩在”身后,无法稳步发展。
当普拉桑登陆时,其强度仅为热带风暴至强热带风暴级别。但由于其无法有效整合结构,中心“空壳化”,实际对中心的区域影响不大。其高速移动叠加自身风速,导致台风中心的北侧和东侧(危险半圆区)实际风力增强。主要对流出现在东侧,因此需特别警惕这些区域的风雨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与贝碧嘉登陆后带来的强烈风雨不同,普拉桑在登陆一段时间后,主要造成风小雨大的局面。这是因为普拉桑自身强度很弱,深入内陆后快速减弱,同时移动速度放缓,导致实际风速也显著下降。但恰逢北方一股冷空气南下,在冷空气与普拉桑(及其输送的水汽)的配合下,普拉桑中心北侧形成有利于水汽冷却抬升的倒槽区,这将给长三角地区以至山东等地带来强烈降雨。这也将是普拉桑登陆后的重点关注对象。
台风活跃期的原因
至于近期为何成为台风活跃期,原因主要在于厄尔尼诺事件衰减期的影响。今年的台风活动呈现先少后多的趋势,这主要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厄尔尼诺事件不仅导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显著偏高,还进一步影响了大气环流和更遥远的海洋。虽然厄尔尼诺事件在年初已经衰减结束,但其后续影响仍然显著。
具体来说,厄尔尼诺事件衰减期的热带大西洋、印度洋等区域的偏暖现象,通过众多机制导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偏强。这不利于台风的形成和发展。当副热带高压无法压制足够显著的加热和上升运动时,热力作用成为主导,西北太平洋海域就成了有利于台风形成和增强的舞台。这也是摩羯成为登陆我国最强的秋台风以及贝碧嘉成为登陆上海最强台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期台风的活跃也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有关。副热带高压偏北为热带辐合带和台风的发展预留了空间。副热带高压偏西的位置也引导台风不断向我国靠近。热带海域的表层水温和总体热含量的持续上升也是台风活跃的原因之一。虽然对于台风数量的影响仍存在争议,但这种上升趋势会显著增大台风最高的潜在强度。这也预示着未来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多极端强度的台风。因此我们需要以更高的警惕性和决心来应对这类极端天气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