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带你轻松搞懂个别计价法,一看就明白!


好的,请看这节“带你轻松搞懂个别计价法,一看就明白!”的内容:

什么是个别计价法?

简单来说,个别计价法就是“按件计价”。当你手上有种类、批次都不同的存货时,比如每次采购的苹果都不一样(有的贵有的便宜),或者每次收到的原材料都来自不同供应商、价格不同,你就不能用一个统一的价格来算。

怎么用?

1. 记录成本: 你需要详细记录每一批存货的购入成本。比如,记录下这批苹果是多少钱买来的,这批原材料是谁供的、花了多少钱。

2. 追踪到具体批次: 每一批存货都要有它自己的“身份标签”,附上它的成本信息。

3. 发出时按实际成本计价: 当你销售商品或者领用原材料时,就直接找出对应的、刚卖掉或刚领用那批存货的成本,用那个具体的成本来计算它的价值。

举个例子:

假设你开个小超市,分两次进货苹果:

第一次: 买了 100 公斤苹果,花了 300 元,平均每公斤 3 元。

第二次: 又买了 100 公斤苹果,花了 450 元,平均每公斤 4.5 元。

现在,你卖出了 150 公斤苹果。用个别计价法怎么算?

方法一: 如果你先卖的是第一次进的 100 公斤,那这 100 公斤成本就是 300 元(3 元/公斤 100 公斤)。

方法二: 如果你先卖的是第二次进的 100 公斤,那这 100 公斤成本就是 450 元(4.5 元/公斤 100 公斤)。

方法三: 如果你混合着卖,比如先卖 50 公斤第一次进的(成本 150 元),再卖 100 公斤第二次进的(成本 450 元),那总成本就是 150 + 450 = 600 元。

优点:

准确: 计算结果最接近实际成本,因为每一批的成本都是独立的。

简单: 操作逻辑清晰,容易理解,特别是对存货种类不多、批次也分得清的情况下。

缺点:

工作量大: 如果存货种类多、批次频繁,记录和追踪会很麻烦。

选择困难: 发出存货时,需要判断到底用哪一批的成本,有时可能存在选择上的主观性。

总结:

个别计价法就是一种“一对一”的存货成本计算方法,适用于那些批次清晰、容易区分的存货。它简单直接,能准确反映具体存货的成本,但前提是你得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看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