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肚和鱼鳔可不是一回事儿,别搞混了!
花胶,又称鱼胶、鱼肚或鱼泡,是各类鱼鳔的干制品。
在古代文献如《齐民要术》和《本草拾遗》中均有记载。自古以来,花胶便是备受赞誉的补品,与燕窝、鱼翅齐名。海味中的“鲍参翅肚”中的“肚”即指花胶。鱼胶与燕窝、海参、鱼翅、鲍鱼、干贝等被赞誉为“海八珍”。
各地对鱼胶的称呼有所不同,广东潮汕地区一般称之为“鱼胶”,而在香港和珠三角地区则称为“花胶”。不论名称如何,都是指同一种东西——鱼鳔的干制品。
鱼鳔是鱼类体内可以自由胀缩的气囊,约占鱼体体积的5%。其主要充满氧气、氨气和二氧化碳,其中氧气含量最高。在缺氧环境下,鱼鳔可作为辅助呼吸器官,为鱼类提供氧气。通过充气和放气,鱼类可以调节鱼鳔大小,从而调节身体的比重,控制浮力,使鱼能够停留在不同的水层,保持平衡。潜水艇的蓄水舱正是基于鱼鳔的原理而设计。
“花胶”是指经过脱水干燥的鱼鳔。渔民从鱼体内取出新鲜的鱼鳔,去除薄膜、脂肪层和毛细血管等,然后洗净后进行自然晾晒或风干,最终制成干制品即花胶或鱼胶。
花胶的形态各异,因为不同种类的鱼鳔形状不一。有圆筒形、锚锥形、胡萝卜形、卵圆形、心脏形和马蹄形等等。
在古代,花胶是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美食。南北朝时期的《南史》中就有记载齐帝喜爱“压胞”,即花胶。唐始,花胶成为贡品。到了明代,石首渔业非常发达,鱼鳔产量大增,使得普通人也能品尝这一美味。清代时,花胶被列为滋补品。
尽管花胶在过去属于高档滋补品,价格昂贵,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疗养生的兴起,鱼胶品种的增加,一些鱼胶的价格也逐渐平民化,普通家庭也会购买鱼胶作为日常食补。
尽管花胶在广东沿海、香港、福建以及江浙一带的认知度较高,但在东北及内陆一些城市,很多人对花胶仍不太了解。
潮汕商人在商业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长期以来,海味是香港重要的转口商品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起,墨西哥金钱鳘鱼胶、东南亚海域的白花胶、蜘蛛胶和赤嘴鳘鱼胶等,都是香港转口贸易的重要品种。随着香港在转口贸易中的参与,无形中继承了鱼胶海味的饮食传统和文化。
开放后,香港仍是内地与世界贸易往来的重要桥梁。但随着内地港口、机场交通网络的完善,经香港转口的货物份额逐渐减少,鱼胶贸易也不例外。21世纪初,内地养殖业如赤嘴鳘及浅色黄姑鱼的兴起,令内地鱼胶市场发生变化。潮汕地区因其丰富的渔业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长为重要的鱼胶贸易市场之一。
汕头自1861年起成为近代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开市通商带动了海上运输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潮汕地区一直有吃鱼胶的传统。随着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养殖技术的发展,潮汕地区对鱼胶的了解和使用更为深入。野生鱼胶价格逐年上涨,而花胶越陈,营养更易吸收,价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