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摈弃和摒弃的用法与差异,让你轻松掌握它们的不同之处!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个困惑:即使付出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事情,结果却并不理想。这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个思维误区——我们可能没有聚焦到真正的目标上,而是用力分散,导致效率低下。这种情况如果长期持续,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将全部的精力平均分配给每件事情。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是一种需要智慧的选择。
学会聚焦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周围有些人似乎无论做什么都能高效完成。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超乎常人的精力,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准确识别自己应该聚焦的问题,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关键的地方。在面对次要问题时,他们则能够适当地放松自己。
识别核心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宝贵的认知资源。正如林语堂所说,生之智慧,在于摒弃不必要之事。如果要攀登高山,就应该暂时忘记脚下的溪流;如果要专心画虎,就不要被其他小鹿分散注意力。我们需要明确自己当前的核心目标,先花时间找到实现这个目标的最重要事项,然后聚焦任务,专心攻克。
如果目标模糊、精力分散,就意味着我们可能会在盲目的努力中失去真正重要的东西。有时候,即使非常努力,但如果方向错误,也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只有找准重点和问题的核心,才能事半功倍。
除了确定核心问题,我们还需要关注做事的方法。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精力却是有限的。与其一开始就全力以赴,不如先理清事情的状况,把握核心后再精准出手。这就像跑马拉松一样,有经验的跑者会先熟悉赛道,合理分配体力和补给,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战术。
人类在很多方面的进步都来自于“懒汉们”的良苦用心。为了偷懒,人们会去思考如何最省力、最高效地完成任务。例如,往复式发动机的发明,就是源于一个少年为了释放废蒸汽而找到的更高效的方法。找到核心目标后,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实现目标的最有效路径。
那么如何找准事情的关键呢?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处理问题时会本能地逃避复杂问题。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对核心问题的敏感度。这里有几个方法可以尝试:
1. 自我询问法:每天开工前问自己三个问题,确定当前工作的核心是什么,是否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以及如果时间紧迫应该优先做什么。
2. 象限分类法:将重要和紧急的事项分为四个类别,帮助我们快速确定哪些事情应该优先处理。
3. 三圈模型法:通过标记“想做”、“能做”和“该做”的事情,确定当前最重要的事项。
生命如同溪流,重要的是绵长不息的流淌,而非一时的湍急。与其一直紧绷精神,被繁琐事务拖垮精力,不如稍作放松,停下来思考一下未来的方向。看清方向再起步,看准角度再发力,这样才能更轻松地迈向梦想。
文章来源:新闻《夜读》。请注意,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