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的一句话简短(独家专访丨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马拉松式”教育中打破内卷桎梏)

海报设计:祝碧晨
当“绩点为王”的席卷顶尖高校的学子,当“论文竞赛”的压力让青年教师喘不过气,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却以近乎传统的方式,为高等教育描绘出一幅新的蓝图。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独家专访时,他深刻剖析了当前教育的困境,并抛出一份“西湖”。
施一公校长身后的西湖大学,不仅是新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重点支持的非营利性新型高等学校,更是一个试图打破量化枷锁、重构大学精神的实验田。在这里,教师的薪酬不再与论文数量挂钩,学生的成绩也不再是内卷竞争的标尺。相反,学校推行“一人一策”、“一人多导”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旨在因材施教,让学术路径完全自主定制。
施一公校长反复强调理想的重要性,他以近乎剖白的姿态展示了他的教育理念。他坦言,自己既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也是其受益者。他意识到应试教育带来的思维惯性可能限制学生在科研领域的探索和创新。西湖大学不提倡“卷”,鼓励学生追求真正的兴趣和热情,而不是仅仅为了分数和排名而学习。
在这里,竞争更多的是一种向内的驱动力,学生不需要通过“卷”绩点来竞争好导师、出国交流等稀缺资源。相反,学校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规划能力,分数不是终极目标,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西湖大学的教育理念也体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上。在施一公看来,任何量化都是对创新的桎梏和限制,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并不能反映其研究的真正价值。在西湖大学,教师的薪酬和晋升评价都与论文数量脱钩,学校更注重教师的研究是否真正具有原创性和对科学前沿的贡献。
施一公校长认为,大学之大不在于规模或社会影响,而在于大师之大、学术之大。为了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西湖大学汇聚了一群世界顶尖科学家,学生在校园内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接触到学术大牛。
施一公校长还强调了教育的长期性和马拉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基础教育只是人生马拉松的第一阶段,大学是第二阶段的起点,应该更加重视。在西湖大学,重来、改弦易辙都是被允许的,学校有很强的包容性,给予学生更多时间和机会认清自己。
为了培养真正对科学感兴趣的孩子,西湖大学采用综合评价的录取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学校还为学生提供本博连读的机会,打通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成为有想法、有独特优势的未来领导者。
施一公校长强调,年轻学生的才能和智慧远胜于金钱。他鼓励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不要被学费问题所困扰,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给予资助和奖学金支持。
施一公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对西湖大学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在这里,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分数竞争,而是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这种教育模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