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孩子有妙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古训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关于教学的重要原则。它告诉我们,教育孩子要把握时机,在学生努力思考但尚未明白,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进行引导和启发,这样效果才最好。

教育孩子有妙招,关键在于理解和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智慧:

1. 观察孩子的“愤”与“悱”:当孩子遇到难题,眉头紧锁,眼神专注地思考,但卡住了;或者孩子内心有想法,想表达却语言组织不好,表达不清时,这便是“愤”和“悱”的时刻。这是孩子认知发展的“节点”,也是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2. 适时给予“启”与“发”:在孩子“愤”的时候,家长或老师可以适时点拨,提出引导性问题,比如“你觉得可以从哪个角度试试?”“如果……会怎么样?”帮助孩子打开思路,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在孩子“悱”的时候,可以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或者帮助他们梳理思路,提供必要的词汇或方法,让他们把话说清楚、想明白。

3. 避免包办代替: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学习困难,习惯于立刻告知答案或直接代劳。这虽然能暂时解决眼前的问题,却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变得依赖,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营造耐心等待的氛围: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孩子处于“愤悱”状态时,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孩子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不要催促、指责,更不要急于打断。相信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找到答案。

5. 鼓励与肯定:无论孩子最终能否独立解决问题,在“愤悱”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努力和思考,都值得肯定和鼓励。这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总之,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教育孩子,就是要做一个智慧的引导者,观察孩子的需求,把握教育的时机,通过启发和鼓励,帮助孩子学会思考,乐于探索,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学习和成长。这不仅是教学的艺术,更是爱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