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我们教育要把握时机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精辟地指出了教育的时机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求知道而未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无法表达时,不去教导他。这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学生内在认知规律和思维状态,寻找恰当的引导时机。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启发,而非灌输和强迫。如果教师不察时机,不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状态就进行教学,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的“愤”与“悱”正是其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处于认知冲突或困惑的宝贵时刻。此时,教师的“启”与“发”就如同画龙点睛,能够精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其潜能,使其茅塞顿开,获得知识的滋养和智慧的启迪。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深入观察学生,敏锐地捕捉他们情绪和思维的变化,了解他们何时处于“愤悱”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引导才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效果才能最大化。这要求我们具备高度的教育智慧,懂得等待,懂得倾听,懂得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帮助。把握教育时机,因势利导,正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