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谁提出来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思想是由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深刻认识到教育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他强育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这一思想源自孔子的《论语·述而》中的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中的“愤”和“悱”都是形容一种心理状态,“愤”指的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努力思考,却无法解决时的愤慨情绪,“悱”则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但无法准确表达出来的状态。孔子认为,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通过引导、启发来帮助学生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一教育思想在乃至全球的教育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这一思想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因材施教。他认为只有当学生真正有求知欲,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才应当给予引导和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孔子还强调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即通过一个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