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其三原文全文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也就是广为人知的“两个黄鹂鸣翠柳”那首诗歌,韵味十足,令人品味不尽。
有人解读此诗,认为描绘的是早春的景象,认为“翠柳”是新柳的象征;白鹭在晴空万里中自由飞翔,背景一碧如洗;而“门泊”一句则表现出战乱平息、交通恢复的场景,视野开阔,胸怀宽广。我个人对这些解读有所保留。
参照王融的《齐明王歌辞七首(应司徒教作)其六》中的“翠柳荫通街”,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荫”字暗示春天已经深入。在杜诗中,提及“翠柳”,至少也应该是描述春深时分,黄鹂在柳叶间雌雄求偶对鸣的情景。黄鹂的清脆婉转,充满欢情,但因其躲在深叶之中,只能闻其声而不见其形。第一句主要通过听觉来感受,而视觉上的景象则出现在第二句。
对于第二句,白鹭在青天下振翅高飞,因其颜色“白”而格外显眼。《艇斋诗话》中提到,“翠”字“黄”,“青”字“白”,此说有一定道理。“黄”不一定能见,但“白”在青天背景下确实更加突出。深柳掩映下的黄鹂难以窥见,而青白的色彩组合似乎略显清淡,使得前两句的欢意中带有一些清冷。这与诗人在《蜀相》中所表达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较为相似,但与《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迥异。这或许是因为诗歌在描绘心境,叙述的是内心的感受。
首句侧重于声音的描述,让人感觉近在咫尺。通过婉转流丽的,我们辨识出是黄鹂,于是寻找其踪迹,目光所及之处便见到了白鹭的影子。仿佛一切才刚刚开始,“上”字不仅描绘了鹭鸟飞翔的动作,还表达了其努力飞翔的状态,似乎蕴多重寓意。
根据清人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这首诗在内的《绝句四首》是在杜甫离开四川之际创作的。从时间上看,那时已是夏季;而从实际情境来看,因为好友突然去世,诗人也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前三章都是实景描写,存留着生活的忧虑;而第三章则带有某种预测性质。例如,“白鹭上青天”可能因为不敢冒险而选择了远行。那么,“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又该如何解读呢?邓魁英和聂石樵的《杜甫选集》认为,这描绘了从成都城外登船,可以直达东吴的万里行程。杨伦的《杜诗镜铨》也提到了这句诗与下峡有关。两者的大意相近,即从窗前望去,可见西边的岷山和合江亭西万里桥,可以在这里登船顺流而下,远赴东吴。这与诗人想要离开的心境相契合。
别忘了春已深、夏已至,气候仍稍带滞重。“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简言之就是“窗含雪,门泊船”。积雪未消,船只停泊,都表明时机未到,包期待与隐隐的焦虑。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的诗歌充满现实色彩,沉郁顿挫,是唐前期诗歌集大成者。自称为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因其诗歌成就卓越,被尊称为“诗圣”,其诗亦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遗产丰富,约有1500余首留存,《全唐诗》收录了其诗歌1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