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来电铃声来电秀秀
陈阿婆的床头摆放着一台老式座钟,每当铜钟摆晃动时,会发出一种独特的“嘀嗒”声。在深夜里,她常常凝视着钟面,看着月光从窗户轻轻洒入,如同在墙上流淌的河流。这是她住院的第37天,护工小陈在清晨换班时留下的苹果仍然静静地躺在床头柜上,那鲜红的表皮在病房的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大表妹带着一篮山竹来看望她,阳光透过窗户洒满了半个病床。表妹安慰道:“阿嫂,安心养病,现在的医学这么发达,很快你就可以回家了。”表妹的手在被子上轻轻拍了拍,手腕上的金镯让陈阿婆的手背感到微微刺痛。那篮山竹整齐地摆放着,叶子还是翠绿的,但在表妹转身时,山竹微微晃动,显得有些不安分。陈阿婆望着表妹匆匆离去的背影,思绪飘回三十年前的午后,那时她和表妹在弄堂里分食绿豆冰,周围的蝉鸣声比现在医院里的消毒水味道更加生动。
老工友李叔来探望时,带来了一桶热腾腾的萝卜鲫鱼汤。瓷勺与碗边的碰撞声在病房里格外清晰,汤色乳白,犹如李叔新染的头发一样醒目。“咱们厂那批姐妹中,就数你最会照顾自己。”李叔的镜片上蒙着一层水汽,他的目光总是被墙上的电子钟吸引。塑料椅在瓷砖地上拖动的声音刺耳,保温桶里的汤还剩一半,但在逐渐冷却的空气中,汤面上泛起了油花。陈阿婆回想起在车间午休的时光,那时的汤总是滚烫的,伴随着缝纫机的咔嚓声,能温暖整个冬天。
女儿秀秀每周三下午都会来探望她,总会带来最新的降压物和洗得发白的珊瑚绒睡衣。她说:“妈,我下周要去北京出差,让小陈多买点你爱吃的山。”秀秀说话时手指飞快地在手机上滑动,微信提示音不断响起。陈阿婆数着女儿鬓角新增的白发,和日历上被红笔圈出的探视日一样,从月初到月末一共四个。窗外的梧桐树在秋风中沙沙作响,秀秀的羊绒大衣带着外面的寒气,但在接起电话的瞬间变得温暖而亲近。
深夜的病房异常安静,只有监护仪的滴答声和走廊尽头脚步声。陈阿婆抚枕边泛黄的老照片,年轻的她抱着刚满月的秀秀,背景是吱吱作响的老吊扇。她曾以为日子会像流水一样绵长,却没想到生活会在某个转角变得湍急而孤独。护工小陈清晨来换尿布时,发现阿婆的枕头一片,不知是夜里的月光太凉,还是老照片上的笑容太温暖。
社区的志愿者在重阳节送来菊花时,陈阿婆正望着窗外的银杏发呆。金黄的叶子在风中旋转飘零的景象让我想起了弄堂里飘落的梧桐叶。她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常说的“养儿防老”,却在真正需要时明白儿女的忙碌不是不爱而是生活的现实。就像当年的自己总是在加班的夜晚对着婴儿的秀秀说“明天就陪你”。月光洒在床头柜上的苹果上投淡淡的影子。陈阿婆闭上眼睛倾听远处的救护车的鸣笛和护工小陈轻轻推门的声音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阳光将再次铺满半个病床而那些未说出口的牵挂和生活磨砺的温柔终将在某个清晨化作一圈圈涟漪在生活的河流中轻轻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