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海的现代诗冰心简短
我的故乡是山东即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我的求学岁月里,即墨县(现今的青岛市即墨区)曾属于烟台地区,于1978年划归青岛。在我心中,即墨、烟台、青岛乃至整个胶东半岛都是我的故乡。那里的海湾、雾角、海光、灯塔和海滩、渔船等景色与元素,构成了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忆,更是我心中永恒的乡愁。
对于未曾体验过海湾生活的人来说,或许难以理解“雾角”的含义。雾角,即在雾中鸣响的号角,通常被安装在港口附近的悬崖和带有发电设备的灯塔上。在雾气弥漫的夜晚,当你沿着曲折的海岸线漫步,或坐在海湾岩石上眺望夜空下的大海,若能侧耳倾听,或许会误以为听到了鲸鱼的歌声。那正是雾角的笛声,提醒过往船只:陆地就在附近,但需小心礁石。
谈及海光,那是我记忆中一种壮丽奇异的海上景象。有时皎洁的月光洒满海面,忽然之间波光粼粼的波涛从水中升起,向四周扩散,仿佛燃起了礼花和焰火;而在星月稀疏的海夜,辽阔的海面寂静如同沉睡的大地,却有点点灯火彻夜不息,将漆黑的海面点缀得如天市一般。
除了这些神奇的海光和雾角,故乡海边最显眼的标志便是灯塔。到访烟台的游客,芝罘湾是必游之地。傍晚时分,晚霞将整个海面、海岸线和周边岛礁染成了玫瑰色。夕阳沉入大海时,归来的船只缓缓驶入海湾,此时山上的灯塔亮起,旋转的灯光银白色的光带,穿越夜空,让夜晚的海湾变得活跃。
故乡的海滨是祖国北方最美丽的海滨之一。我时常凝视那些矗立在岛上的灯塔,它们像是母亲的怀抱,迎接傍晚归来的渔船。
说到胶东半岛,我总会想起刘公岛。这座位于胶东半岛东端的小岛,宛如一颗璀璨的海上宝石镶嵌在威海海湾口。儿时,我住在小渔村,常听外祖母讲述刘公和刘母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一队南方商船北上时遭遇风暴,海上一片迷茫。船上的人疲惫不堪,食物和淡水所剩无几。一夜,前方出现星火闪光,船上的人欣喜若狂。火光越来越亮,他们看清了前方的小岛,岛上一位老人正在狂风中摇动火把为他们指引方向。老人救了他们,并为他们提供了热水和食物。每当夜晚有风暴,这位老人都会高举火把为船只指引方向。人们感激他的善举,尊称他为刘公,并建造了祠庙来纪念他。
刘公岛南岸岩石上矗立着一尊塑像,描绘着刘公在暴风雨之夜高举火把的场景。他半跪在岩石上,一手紧攀,一手高举火把,为船只照亮前行的道路。每次瞻仰这尊塑像,我都会心生敬意。
一百多年前,现代文学家、诗人冰心经常与家人漫步在烟台芝罘湾海边。大海成为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是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如今,我漫步在美丽的故乡海滨,望着小岛上的灯塔、想象着雾角的亲切声音和海光的绚丽景象。我不禁想起冰心对大海的依恋与赞美:“大海呵,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我心中的大海与胶东半岛、渤海湾等都是我所珍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