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在陈国,孔子遭遇粮食断绝的困境,跟随的弟子们纷纷病倒,无法起身行动。子路心中不满,面带愠色地前来见孔子,质疑道:“君子也有的时候吗?”孔子回应说:“君子虽然也会遭遇困境,但始终坚守原则;而小人一遇到困难,就会滥用权力,无所不为。”
关于“在陈绝粮”的背景,据传是楚昭王邀请夫子前往楚国,然而陈、蔡两国担心夫子的到来会对其不利,于是派人围困他,导致七天没有粮食,生命危在旦夕。最终,得益于楚军的救援才得以脱险。
在此困境中,大多数随从的人都因饥饿而生病,无法起床。子路心中感到委屈和愤怒,前来见孔子,质疑君子是否也有无力回天的时候。君子难道就无所不能吗?他们努力修行,精通仁义礼智信,却差点被饿死,这让子路无法接受。
孔子的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有着两种解读。一种解读是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苦难不分人,君子小人都得面对;另一种解读是越是穷困的时候,君子越能坚守原则。在这两种解读中,第一种更为贴近现实,君子并非神人、超人,也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如何面对苦难。君子面对苦难时,坚守道德原则不动摇;而小人则滥用自己的权力,失去道德底线,甚至丧失人性。
在陈国绝粮的困境中,真正考验的是每个人的道心。苦难是道心的试金石,也是君子的“照妖镜”,能够反映出每个人的修炼程度。据说,孔子在此困境中依然弹琴歌唱,只有颜回能明白他的心境。古人曾说,“花繁柳,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立得定,正是君子的坚定脚根,无法立足则容易滥用权力。
朱熹曾注释说:“圣人无所顾虑,即使处于困境也能保持乐观积极,学者应该深刻领会这种精神。”当我们遇到应该做的事情时,应该坚定地去行动,不畏惧困难;即使处于困境中,也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抱怨不悔恨。这十六字箴是圣贤的真谛。在遇到考验时,坚守原则、无所顾虑地行动;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无所怨悔,这才是真正的圣贤之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