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加减档口诀,科三换挡不再愁!


早在战国时期,我们的中医就已经创造了经典之作——《内经》。尽管这本书只包含了短短的十三首方剂,但它的讲述极为系统,涵盖了如何搭配材、使用时机以及注意事项等核心知识,为后来的方剂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石。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医方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广为人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不仅精准而且效果显著。

中医方剂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它们被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古代的中医大师们探索出了多种分类方法,其中包括按病名、症状、功效、临床科室、方剂结构、病因与脏腑、主要方剂以及剂型等分类方式。下面我将为大家简要介绍这些分类方法。

首先是按病名分类。如《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和《风寒热十六病方》等,以及《太平圣惠方》、《普济方》等医籍,都是根据病名来进行分类的。这种方式使医生在诊治时能迅速查找到相应的方剂。

其次是按症状(证候)分类。这种分类方式更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思想。《伤寒论》就是按照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病症变化来划分方剂的,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病情下应如何用。

再者是按功效分类。从唐始,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首次将中按功效分为十种。金代的成无己进一步阐述了这些分类,对后来的方剂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明代的张景岳提出了“八阵”,清代的程钟龄总结了“八法”,汪昂则归纳了22类功效,如补养、发表、清暑、泻火等,这些方法使得方剂分类更加系统有序。

还有按临床科室分类的方法。例如,《千金要方》中包含了针对妇科、小儿科以及治疗七窍(耳、鼻、口、眼等)的方剂。这种分类方式便于医生根据患者的科室选择相应的方剂。

按方剂结构分类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分类方法。如《内经》中提到的“七方”(单方、复方等),这是从方剂的组成角度进行划分的。

还有按病因和脏腑分类的方法。《千金要方》首次提出了按病因和脏腑分类的理念,针对五脏六腑的不同病因进行归类。

最后是按主方分类。明代施沛在《祖剂》一书中选择了70个古代经典方子作为主方,并列举了由这些主方变化而来的800多个方剂。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研究方剂的变化和传承。

至于按剂型分类,则是根据物的剂型,如汤剂、丸剂、散剂等来进行划分。现代的中成手册多采用这种分类方式,便于制剂生产时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