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盯聍一定要取出来吗


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耳屎”的话题

掏耳朵、抠肚脐、挖鼻孔,被誉为人生三大奇特乐趣(尽管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恶习)。特别是掏耳朵,有时候双手仿佛不受控制,无聊时就会给耳朵来个“大扫除”。但掏耳朵真的有必要吗?什么时候需要掏?掏耳朵会不会对耳朵造成伤害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耳屎的前世今生。

在古代,耳屎被用作膏,外敷伤口以镇痛。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们甚至用油性耳屎制作润唇膏,声称可以保湿。后来,一些医生利用耳屎诊断疾病,他们不是通过视觉,而是通过嗅觉和味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现代研究表明,耳屎,学名耵聍,是外耳道的一种淡黏稠液体。它不仅能保护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肤干裂,还能黏附灰尘、抗霉抗菌,保持外耳道的清洁。耳屎还能减弱强声波,如打雷、炮竹声,防止鼓膜和内耳受损。

那么,掏耳朵有必要吗?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专门去掏耳朵。只有在耳道被耳屎堵塞,导致耳痛、听力下降的情况下,才需要掏耳朵。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耵聍栓塞,如果出现这种症状,应及时找医生处理,避免自行掏取。

频繁掏耳朵却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引发感染;频繁刺激外耳道皮肤可能导致皮肤瘀血,增加耳屎;掏耳朵时可能将耳屎推进耳道深处,影响听力。还可能导致耳鸣等不适症状。

关于掏耳朵的误区,也有必要了解一下。例如,很多人认为鼓膜破了就会失聪,其实并非如此。鼓膜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受到损伤,但并不会导致完全失聪。耳朵疼痛时不可随意滴消炎水,否则可能导致炎症。如果耳朵受伤发炎而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慢性化脓性综合炎等严重后果。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耳朵呢?一般情况下,我们不需要经常去掏耳朵。如果已经形成习惯,可以尝试用棉签棒沾些少量硼酸酒精涂抹耳道,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就会减少掏耳朵的意识。但如果耳朵进入异物如头发茬子、小飞虫等,应及时就医处理。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耳屎和掏耳朵的行为。了解耳屎的作用和掏耳朵的注意事项,避免盲目操作带来的不良影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保护我们的听力健康。(资料来源于网易新闻、科普、果壳网、搜狐网及凤凰网等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