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苋菜第二天会红吗


听说有很多小伙伴在结束排便后,有一个习惯——回头看一眼自己的便便。

在消化内科医生眼中,这一眼可并不简单。身体如果出现异常状况,观察便便可以第一时间察觉,就像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体检。不妨多瞄一眼,毕竟那是曾经身体的一部分嘛。

那么,如何解读这一眼中的信息呢?

第一步,观察颜色。

结束排便后,你可能会被便便的颜色所吸引,例如红色。通常,便便的颜色应该是棕或金。当出现红色时,很多人会担心是不是体内了。

健康的便便中,除了四分之三的水分,还有6—7%的食物残渣。如果食物残渣中包含甜菜红素、番茄红素等成分,便便可能会被染成红色。这种情况下的红色便便是无需担心的。比较常见的这类食物包括红心火龙果、红苋菜、西红柿等。

如果排除了食物因素的影响,仍然出现红色便便,那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可能的原因包括消化道等疾病。

除了红色,还有其他颜色也需要关注:黑色(柏油样)可能与上消化道有关;灰色可能与胆汁异常有关;白色(白陶土样)可能与肝胆疾病有关。

第二步,分析形态。

按照布里斯托分型,理想的便便是4号形态。3号和5号也属正常范畴。

如果便便是干硬的,说明它在肠道里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度吸收,容易引起便秘。稀软的便便则可能是因为长期进食较少或食物过于稀软。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便便的形态突然发生明显变化或一直不正常,可能是身体的警报,必须引起重视。

第三步,关注频率。

一年四季规律的人可能无法体会便秘的痛苦。两天没有排便是否就算便秘呢?

符合以下标准的才算便秘: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粪便干硬、排便费时费力、不尽或需手法辅助排便,且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

与便秘相反的则是腹泻。一般认为,每天次数超过3次,整天总量大于200克,并且含水量超过85%时,可定义为腹泻。腹泻可能是由不洁饮食、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引起的。

不管是便秘还是腹泻,当症状加重或持续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服用泻或消炎。

便便偶尔有些小变化是正常的,不用过于恐慌。平时多留意观察,也许能帮助你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