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弯抹角的抹角什么意思
苏州园林瑞园影壁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
从孔子的“祸起萧墙”出发,探讨“萧墙”的文化起源。萧墙乃宫室之内用以区分内外的隔墙,也称影壁。这一设计是为了遮挡视线,避免外界窥视,彰显宫廷的尊贵与神秘。正如何晏所解,萧墙之存在,使得君臣相见时更加肃穆恭敬。萧墙的位置、建材等都反映了地位之别,如天子的外屏、诸侯的内屏等。琉璃影壁多见于皇宫与,而砖雕影壁则大量出现在民间建筑中。
接下来,我们走进“钩心斗角”的世界。这一术语源自唐代杜牧对阿房宫的描述,形容建筑飞檐交错,精巧独特。中式古建筑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不用铁钉与粘胶,仅靠传统的榫卯结构就能构建出的、具有浓厚风格的飞檐三角。这种“钩心斗角”的风格在历朝历代的宫廷建筑中得以保留和延续,如故宫、雍和宫等,都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文化风格。
再说说“拐弯抹角”。这个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来形容说话绕弯子,但其实它最初是描述传统民居建筑施工的一种手法,即将建筑物的直角抹去。在旧时的北,为了行人和车辆的方便,老百姓会抹去房屋直角的下部,形成圆弧或斜面。这种手法体现了人以和为贵的思想,展现了老百姓谦逊礼让的特质。
“两面三刀”这个成语现在多用于比喻两面三刀的人,但实际上它最初是用来形容瓦工砌墙的技术。瓦工需确定砖的两个合适黏结面,并用瓦刀分三次抹在砖的黏结面。技术高超的瓦工只需“两面”与“三刀”就能砌出平整美观的墙体。这一技艺是古代瓦工学徒的入门功夫,也是他们逐渐熟练掌握技巧的过程。
苏州园林瑞园内的影壁,融合了这些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从影壁的背后,我们可以窥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建筑智慧。文/本报记者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