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粽子是用什么包的


端午节,品尝粽子已成为国人不可或缺的习俗。对于粽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青年文化学者侯印国向我们分享了一些有趣的故事。他表示,古代人也很会玩,不仅有中草的粽子可以治小儿尿床,而且美食家苏东坡还曾经品尝过杨梅馅的粽子。

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最早的字形是“糉”,出自《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糉,芦叶裹米也”。在古代,人们称之为“角黍”,以茭白叶包裹黍米制成牛角形状。西晋时期,江苏的周处记载:“仲夏端午,煮食角黍,以应对仲夏的气候。”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详细描述了这一食物的制作方法。

令人惊奇的是,最古老的粽子是在宋代古墓中发现的。在德安县城郊的一座宋代古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个粽子,据推测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些粽子是墓主人下葬时随葬的,寓意着成双成对、吉祥如意。这是全世界发现的最早的粽子实物。

粽子的配料丰富多彩,和月饼一样,商家们开发出了各式各样的粽子。不同于月饼在古代品类相对单一,古代的粽子有着各种独特的馅料。侯印国提到,最早使用的是中草。从晋代起,人们就开始在粽子里加入一种名为“益智”的中草,据说这种草可以治小儿尿床。人们还注重其寓意,认为这种粽子可以让孩子更加聪慧。到了后来,“粽”和“中”字同音,人们又开始推崇“状元粽”。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粽状元”也算是这一传统的延续。

除了中草的粽子,古代人还将各种果干放入粽子中。苏轼就曾品尝过杨梅馅的粽子。《玉台新咏》中记载:“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而在苏轼的端午帖子中,也提到了杨梅粽的存在。除了杨梅粽,古代还有把其他水果如枇杷等放入粽子的做法。宋代的粽子不仅加有果脯或蜜饯,还有加入糖、枣等甜味配料的做法。《皇太后阁六首》中的诗篇描绘了古代端午节的场景:各种粽子摆满桌面,还配有冰镇酒水,让人感受到端午节的热闹气氛。

到了唐宋时期,粽子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多样了。有角粽、锥粽、菱粽等各种形状和名称的粽子,其中有的因为配料而得名,有的则因为造型独特而被称为九子粽等。这些名字背后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