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课平板怎么解除限制


全国中小学期末考试已陆续结束,孩子的成绩如天气一般,有的上天,有的入地。特别在一些知名学校,满分的轻松达成与徘徊在及格边缘的紧张形成鲜明对比。

小学阶段,成绩差距便已显著,这不仅令“差生”的家长忧心忡忡,就连一些“高分”家长也开始焦虑起来。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看待日益增大的教育需求差异呢?

三年级现象:成绩分化的开始

以北京某小学的毛毛为例,第一次参加期末考试的他,面对班级内的成绩分布:大部分同学达到90分以上,满分者也零星出现,同时还有少数学生徘徊在及格线边缘。老师感慨地表示,有的学生无需多教便会,而有的则无论怎样教授也难以提高。

这种现象并非个案。从三年级开始,明显的成绩差异化现象逐渐显现。班级中满分的喜悦与低分的沮丧并存。“一个班内从满分到及格边缘的分数分布已成常态。”数学老师透露,随着年级升高、学业压力增大,这种差距会愈发明显。

调查数据显示,学习成绩的标准差在三年级达到一个显著的提升,俗称的“成绩分化”现象愈发明显。一些小学为减负而取消了一二年级的期末考试和笔头作业,但到了三年级,标志性的考试令家长们紧张不已。

探究原因:多元因素交织

全面深化课程是成绩分层的一大原因。如今,死记硬背的知识减少,需要灵活理解和应用的知识增多,这对教学和学习都带来了挑战。学校生源的变化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过去热门学校可以挑选学生,而现在学生按划片就近入学,生源水平更接近真实人群分布。课外补习的普及也对课内成绩产生了影响。学校的教学进度和难度是按照中等程度学生设定的,因此不少家长为“吃不饱”的孩子选择课外辅导或自行购买学习资料。

应对之策: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

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始终存在,但分化时间提前、距离加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老师们面临更加多元和个性化的教学需求,需求分层对教学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学生差距的加大,一些学校尝试开设走班制、分层作业等方式。但在北京等大城市,能够开展走班制、允许孩子跨级、免修、免考的中小学仍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