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本我超我三原则举例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自我:它如同桥梁般立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它接受源自本我的内在冲动,并给予满足;它从外部世界汲取感知,转化为内在记忆。自我致力于自身的存续,平衡着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多重需求,其所有决策皆遵循调整后的快乐原则。

这样的自我描述,更多地反映了童年早期的状态,直至大约五岁的阶段。随后,自我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部分外部世界不再仅仅是感知的对象,而是通过认同作用融入了自我之中,成为内在世界的一部分。

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心理组成部分——超我。如同孩子的父母一般,超我开始在自我中起到观察、指引和制约的作用。它像是我们的良心,对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评估和判断。值得注意的是,超我的标准往往十分严格,甚至超过真实的父母。超我如同敏锐的探测器,似乎能洞察一切思想和企图。

当自我和超我的运作和谐时,二者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在它们产生矛盾和疏远时,则容易区分。当受到良心的责备时,是道德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如果自我成功抵抗了超我的某种压力,做了某些违逆超我的事情,便会增强自信和自尊,仿佛取得了某种成就。尽管超我已经成为内在世界的一部分,但它仍然对自我扮演着外部世界的角色。

超我整个生命周期都体现了一个人童年的影响,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他们的言传身教。由于长期与父母的共同生活,人类的童年期被显著延长。

实际上,超我感受的不仅仅是父母个人的品质,还包括他们所处社会阶层的价值观、标准和传统,以及他们所属的意图和传统。

有些人喜欢明确的划分,他们可能认为在离开父母后,个体面对的外部世界代表了现实力量;携带遗传信息的本我代表了过去;而超我则将外部世界与本我相连结,更多地代表着过去的文明和经验,这是儿童早期生活的重复经历。

这种概括并不完全准确。文明确实会在本我中留下沉淀物。超我的主要作用是在本我内部引发回应;儿童的许多新体验之所以得到加强,是因为它们仅仅是早期经历的重现。超我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交汇点,它将现在与过去的影响融为一体。在塑造超我的我们也建立了一种将现在转化为过去的方式。

——精神分析纲要解析弗洛伊德理论的深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