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腩是牛什么部位的肉
“牛腩”一词,在粤语中常见,随着香港茶餐厅文化在北方的流行,现在普通话中也逐渐接受了这一词汇。但在国标GB/T 27643-2011“牛及鲜肉分割”中,并未收录这个词。那么,牛腩究竟指的是牛身上的哪个部位呢?
牛腩主要是指牛腹部及靠近牛肋处的肌肉,带有筋、肉、油花的肉块。牛腩并非只对应一个具体部位,它是一个统称。根据部位不同,牛身上的许多地方的肉都可以被称为牛腩。
在国外,进口牛肉常以切成条状的牛肋条为主,主要是取自肋骨间的去骨条状肉,瘦肉较多,脂肪和筋较少,适合红烧或炖汤。在牛里脊肉上层,有一片形状不规则、筋少、油少、肉多的里脊边,也可称为牛腩,适合红烧。牛腱子肉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种,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更适合卤制。
以香港对牛肉的分割标准为例,牛腩可分为坑腩、爽腩、腩底、腩角和挽手腩等。其中,坑腩是最常见的部位,属近腰肋骨的肉,肉质韧性大,肥瘦相间,最适合用于焖或煲汤。
牛腩的形状呈椭圆,肉块扁平,其中有筋,脂肪明显;其性温,味甘咸。主要的烹调方法有焖、炖、红烧等。
这些名词仍然是俗称,不同店家指代的部位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将通过图片来详细解析这些部位。
分类如下:
坑腩(无骨牛仔骨):取自牛胸前的牛仔骨或旁边牛肋条部位的肉,牛味最浓。崩沙腩:位于牛的横膈膜附近,连着少许的肉。爽腩:又叫“牛白腩”,是牛肚皮的腩位。挽手腩:集坑腩和爽腩的优点于一身,味浓有韧性。腩底:连着坑腩近牛皮下的一块肉,较为粗糙。腩角:位于爽腩和坑腩之间的一块肉,分量极少,四面都有软胶质,非常爽脆。
以下是各部们的图片展示:
1、爽腩 2、挽手腩 3、坑腩 4、崩沙腩
其中坑腩是最普遍的一个部位,主要是指牛肋骨之间的肉,肉味香浓,连着牛骨软膏。按照某些描述,坑腩对应的是牛胸前八支骨腩肉,包括贴着肋骨的筋膜以及肋间外肌/内肌。
崩沙腩指的是牛的横膈膜部位,连着少许的肉和筋膜,肥瘦相间。而爽腩位于牛的腹部正下方,与坑腩连接,割出来后是一块薄薄的筋膜,口感带韧性,爽而脆。挽手腩则是筋膜、软膏都有的部位,连接在爽腩和坑腩之间。
至于另外两个词如腩底和腩角,根据描述和图示可能存在一些混淆。但市面上的牛腩产品可能涵盖了牛的多个部位。特别是在非南方语言地区,估计从brisket到flank等多个部位的肉都可以被称作牛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