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手旁加念读什么字
继续探讨与“隹”字有关的汉字,我们先从“翟”字入手。
“翟”字在汉语中有两个常见的发音,即“dí”和“zhái”。当读作“zhái”时,它作为一个姓氏使用,例如在《隋唐英雄传》中的翟让,或者著名演员翟天临的名字中就包含了这个字。
而当“翟”读作“dí”时,它代表一种长着漂亮翎羽的雉鸡。《说文解字》中详细描述了“翟”字的含义:指的是山雉中尾巴较长的一种。从金文中的“翟”字可以看出,下面是一个“隹”字,表示与鸟类有关,上面则是羽毛的“羽”字。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翟”字,意味着一种长尾羽的漂亮鸟类,也就是雉鸡。
在古代,“翟”字与“狄”字相通,都用来泛称北方的。在《礼记·王制》中就有记载:“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从这一点来看,“翟”和“狄”确实有相似之处。
“翟”字与其他部首相结合,衍生出新的汉字,如“濯”、“擢”和“耀”。我们先来看“濯”字,读作“zhuó”。从金文中的字形可以看出,右边是“翟”字,表示一只美丽的雉鸡,左下角是“水”字。整个字的意思就是雉鸡在水边整理羽毛。“濯”字后来引申为清洗、洗涤的意思。例如,在《孟子·离娄上》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语句。
接下来是“擢”字,也读作“zhuó”。“濯”和“擢”都是形声字,由两个部分组成:形旁和声旁。“濯”的形旁是三点水,与水的意义有关;而“擢”的形旁是提手旁,与手的动作有关。篆文中的“擢”字,左边是“翟”,表示雉鸡,右边描绘的是手掌竖起来的样子,即“手”。两个部件合起来,表达了人类为了装饰而拔取雉鸡羽毛的动作。“擢”有“拔”的意思。例如,“擢发难数”这个词语就是形容行多得数不清。“擢”还引申出“提拔、提升”的意思。
最后我们来到“耀”字。这是一个大家熟悉的字。在篆文中,“耀”字的右边是“翟”,表示雉鸡,左边是“光”。而甲骨文中的“光”字,描绘了一个蹲跪着的人高举火把的形状。《说文解字》中解释:“光,明也。”雉鸡身上的翎羽鲜艳绚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尤其像孔雀开屏时,炫丽的如同会发光一般。“耀”字因此有光线强烈照射的意思,并引申出“炫耀、光芒”等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