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的气味怎么写
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值大锅饭时代,我的家乡位于高寒彝族山区,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土地贫瘠,粮食产量较低。每家分得的粮食仅够半年食用,剩余时间只能通过野菜来填补。野菜洋芋饭、野菜包谷荞麦饭成为每家的主食。
大人们每天去山里劳作,每个人的背上都会带着一个背篓。在田间地头,他们会找到灰灰菜、野胡葱等野菜,随手拔起便装进背篓。他们劳动过的地块,当天几乎找不到其他可食用的野菜了。
每天收工回家,虽然身体疲惫,但她们选择走山坡荒地而不是山路。借此时机,她们会寻找荠菜、桔梗、蒲公英、面蒿、蕨菜等,确保背篓里装得满满当当。大家会互相帮助,确保每个人都能背着一背篓野菜回家。在那个年代,人们都不希望别人的野菜比自己多,也不希望任何一家因采不够野菜而挨饿。
回家后,大人小孩一起忙着分拣、煮、熬野菜,山村的夜晚弥漫着浓郁的野菜香味。野菜既是菜肴也是主食,早餐有野菜,晚餐也有野菜拌饭。尽管大人们吃得津津有味,但对于孩子们来说,野菜的苦涩难以接受,他们更偏爱面食,总是把野菜退回碗中。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到一些肉类。
开放后,家家户户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洋芋、包谷、荞麦都用马车运载,粮食总量相当于过去的几倍。餐桌上纯粮食品丰富,不再需要野菜来补充。家庭菜谱中增加了白菜、洋芋、黄瓜、茄子、花生、猪肉等,野菜不再出现在餐桌上。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商品的流通,村民们开始出售洋芋、包谷、荞麦,购买大米作为主食。他们学会了使用酱油、味精、小粉等调味料,以及煎炸焯炒炖烤的现代烹饪方式,使得小山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村里的老人常说,如今的生活如同过节,每天都像过年一样美好。
近年来,乡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无论是鸡鸭牛羊肉还是酸甜苦辣咸的各种美食,应有尽有。令人惊讶的是,曾经作为粮食替代品的山毛野菜如今却成了抢手货,重新回到了餐桌上。去年五一假期,我回到家乡,晚餐是火锅,母亲端上了灰灰菜、荠荠菜、蒲公英、蕨菜头等野菜。
我好奇地问母亲为何还要吃野菜,母亲笑着说,现在大鱼大肉吃腻了,吃点没有化肥农的野菜对身体有益。这些野菜口感鲜嫩香脆,有助于开胃。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口味,还有对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追求。现在人们为了健康而食用野菜作为辅菜,苦中作乐的生活风味也让人回味无穷。